
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谏,勸善規過。亦泛指議論國事興革。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後漢書·胡廣傳》:“君以兼覽博照為德,臣以獻可替否為忠。” 前蜀 貫休 《行路難》詩:“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親,又不能獻可替否航要津。”《明史·劉宗周傳》:“今日當……以庶政歸部、院,以獻可替否予言官。”亦省作“ 獻替 ”、“ 獻可 ”。 漢 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議為名,職以身為貴,智淺謀漏,無所獻替。” 晉 陸雲 《言事者啟使複校諸官財用啟》:“臣備位大臣,職在獻可,苟有管見,敢不盡規。” ********* 《建國方略·民權初步》:“報告當用簡單明白之言辭,有時須陳己見者,則統結以獻替之語。”
獻可替否(xiàn kě tì fǒu)是漢語中的經典成語,指臣子向君主進獻可行的良策,替代不可行的弊政,體現直言進谏、匡正時弊的職責。其釋義與典源如下:
指臣子以正确的建議取代錯誤的決策,強調輔佐者應積極建言,糾正過失,促進政事清明。
該成語源自《左傳·昭公二十年》: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意為:君主認為可行的方案中若有弊端,臣子需指出弊病以完善決策;君主否定的方案中若有可取之處,臣子應進言保留優點。此思想後被提煉為“獻可替否”。
權威文獻佐證:
董事會中,他常獻可替否,推動企業規避潛在風險。
進善黜惡、補阙拾遺、直言極谏。
“獻可替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àn kě tì fǒu,其核心含義是提出可行的建議,廢止不可行的舉措,常用于臣子向君主進谏或讨論國事興革。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原文為: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意為:君主認為可行的政策中若有弊端,臣子應指出弊端以完善它;君主認為不可行的政策中若有可取之處,臣子應提出可取之處以修正決策。
此外,《後漢書·胡廣傳》中也提到:
“臣聞君以兼覽博照為德,臣以獻可替否為忠。”
強調臣子應通過谏言盡忠職守。
“獻可替否”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強調臣子需以辯證态度參與決策,而非一味順從。其核心精神在現代仍具現實意義,適用于需要理性建言、推動改革的場景。
阿柄安居樂業白鶴峯筆畫璧角不齊藏昂長蜺車廠初基蹿勁大吉大利刀铍燈穗砥鍊躲讓燔尞匪伊朝夕焚符破玺負驽前驅赅存姑繇漢月和域環論交衡家叔接管晉劇金棗桕脂蕨萁駿茂科降奁田林僧離蹤買鄰每下彌扇末列木假山诮諷侵佚掃凡馬上三旗燒棧手泐水龍帶輸遺繐屦天姬提婚同仇敵忾婉瘱輼涼五嶽真形圖下道遐絕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