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谏,勸善規過。亦泛指議論國事興革。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後漢書·胡廣傳》:“君以兼覽博照為德,臣以獻可替否為忠。” 前蜀 貫休 《行路難》詩:“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親,又不能獻可替否航要津。”《明史·劉宗周傳》:“今日當……以庶政歸部、院,以獻可替否予言官。”亦省作“ 獻替 ”、“ 獻可 ”。 漢 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議為名,職以身為貴,智淺謀漏,無所獻替。” 晉 陸雲 《言事者啟使複校諸官財用啟》:“臣備位大臣,職在獻可,苟有管見,敢不盡規。” ********* 《建國方略·民權初步》:“報告當用簡單明白之言辭,有時須陳己見者,則統結以獻替之語。”
“獻可替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àn kě tì fǒu,其核心含義是提出可行的建議,廢止不可行的舉措,常用于臣子向君主進谏或讨論國事興革。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原文為: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意為:君主認為可行的政策中若有弊端,臣子應指出弊端以完善它;君主認為不可行的政策中若有可取之處,臣子應提出可取之處以修正決策。
此外,《後漢書·胡廣傳》中也提到:
“臣聞君以兼覽博照為德,臣以獻可替否為忠。”
強調臣子應通過谏言盡忠職守。
“獻可替否”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強調臣子需以辯證态度參與決策,而非一味順從。其核心精神在現代仍具現實意義,適用于需要理性建言、推動改革的場景。
《獻可替否》這個詞是由可替(kě tì)和否(fǒu)兩個詞組成的。可替的意思是可以替代、可以代替。否表示否定。
可替的部首是替字底部的曰,并且它有9個筆畫;否的部首是口,它有7個筆畫。
《獻可替否》這個詞出自《紅樓夢》一書中,是作者曹雪芹所創造的一個詞組。它出現在紅樓夢第九十六回中,意思是詢問是否可以替代或者更換。
《獻可替否》的繁體字為「獻可替否」。
在古代寫法中,「獻可替否」有可能寫作「獻可替否」,具體寫法因朝代和個人書寫習慣而異。
她猶豫不決地問他,獻可替否。
矛頭可替、條件可替、人可替、可替代
能否、可能與否、還是不是
可、可以、能、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