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烏鴉頭變白。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 南朝 梁簡文帝 《妾薄命》詩:“轉山猶可遂,烏白望難期。”《陳書·衡陽獻王昌傳》:“及鼎業初基,外蕃逆命,聘問斯阻,音介莫通,睠彼機橋,将隣烏白。”參見“ 烏白馬角 ”、“ 烏頭白馬生角 ”。
“烏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烏白”字面指烏鴉的頭部變白,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或徒勞無功的結果。該詞通過“烏”(黑色)與“白”的對比,強調事物違背自然規律或超出實際可能性的特點。
出處與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簡文帝《妾薄命》詩句:“轉山猶可遂,烏白望難期。” 意為山川尚可移動,但烏鴉變白卻難以期待,以此表達對不可能之事的感慨。
用法與結構
相關擴展
類似成語“烏白馬角”出自《史記》,描述烏鴉變白、馬頭生角,進一步強化了“烏白”的比喻意義,常用于文學表達中對荒誕或絕望情境的刻畫。
“烏白”以烏鴉變白的意象,生動傳達了對不可能之事的否定或無奈,常見于古典詩文及成語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修辭效果。
《烏白》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可以表示事物的顔色或狀态。在這個詞中,烏指黑色,白指明亮的色彩。拆分開來,烏白可以分為“烏”和“白”兩個字。
烏的部首是示字旁,它的筆畫數目是五。烏字的本身就表示黑色,可以用來形容一切顔色較黑暗的物體。
白的部首是白字頭,它的筆畫數目也是五。白字代表明亮的顔色,通常用來形容一切顔色較明亮的物體。
烏白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其中的《魯頌·烏夜啄》記載了“烏白鳴雕,維鼓之柱”的詩句。烏白在古代漢語中主要用來形容烏雲壓在白雲上的景象。
在繁體字中,烏字和白字的形态基本保持一緻,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烏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古代的烏字常常用“黑”的形式表示,如《說文解字》中所示的“”字形,其中“黑”的形狀由兩個虛實相間的長方形組成,表達了黑暗的意思。
而白字在古代也有不同的寫法,主要包括兩個版本。一種是波形,如“”所示,表示了明亮之意。另一種是兩個方形疊加,如“”所示,用來表示白色。
以下是一些關于烏白的例句:
烏白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烏黑、烏黑發亮、白晝如此黑暗等。
近義詞:黑白、黑翻白、黑白分明。
反義詞:明晃晃、亮堂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