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忌落俗套。 宋 徐度 《卻掃編》卷中:“凡作詩工拙所未論,大要忌俗而已。”
“忌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創作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徐度的《卻掃編》卷中:“凡作詩工拙所未論,大要忌俗而已。”,強調詩歌創作的核心在于避免平庸和陳舊的形式。
主要用于古典文論,現代也可引申至其他藝術創作領域,如寫作、繪畫等,強調創新性與個性化表達。
目前公開資料中未明确标注其近義詞與反義詞,但根據語境推測,近義可能為“避俗”“脫俗”,反義或為“媚俗”“流俗”。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卻掃編》原文或古典詩論研究資料。
忌俗是一個常用詞彙,表示不喜歡或避免與常規社會習俗、傳統行為相關的事物。
忌的部首是⺮(竹),總計5個筆畫。俗的部首是口,總計6個筆畫。
忌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風俗習慣。儒家強調個人修養和社會禮儀,人們應該遵循一定的規範,以維護社會和諧。忌俗一詞便是儒家思想中對于違背傳統禮教和常規的行為的忌諱。
繁體字“忌俗”為「忌習」。
古代常用「忌俗」的寫法為「忌」和「慮」,表示對不遵守禮儀、習俗的行為感到憂慮和厭惡。
1. 他是個堅守傳統的人,對于一些流行的忌俗行為視而不見。
2. 在這個婚禮上,他們遵循了許多傳統習俗,沒有參與任何忌俗的行為。
1. 忌諱:指避諱、禁忌。
2. 習俗:指社會傳統或特定地域、民族過去形成的規範行為。
3. 禮教:指古代儒家思想中強調的社會禮儀和行為規範。
與忌俗概念相近的詞彙有:禁忌、戒律、細節注意。
與忌俗概念相反的詞彙有:隨性、自由、放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