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貫道的意思、貫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貫道的解釋

(1).謂徹悟至理。《關尹子·五鑒》:“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知此説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貫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三國志·吳志·顧譚傳》:“ 薛綜 為選曹尚書,固讓 譚 曰:‘ 譚 心精體密,貫道達微,才照人物,德允衆望,誠非愚臣所可越先。’”

(2).猶載道。 唐 李漢 《<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貫道之器也。不深於斯道,有至焉者不也?” 宋 劉本 《<初學記>序》:“《禮》《樂》之文,隨世而存亡,不見其大全,惟是《詩》《書》垂世,煥乎其可觀者,皆貫道之器,非特雕章繢句以治聾俗之耳目者也。” 清 錢謙益 《<蘇州府重修學志>序》:“ 朱伯原 之文曰:‘為文足以貫道,為經足以通理。’其緒言具在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貫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與文化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貫通、踐行根本的道理或準則,強調将抽象理念融入具體實踐。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經典用例三個維度展開分析:


一、字義解析


二、哲學與文化内涵

  1. 儒家實踐觀

    儒家強調“道”需通過行為體現。如《孟子·盡心下》雲:“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主張将仁道貫穿于人際實踐。朱熹注:“貫道者,理通乎事物也”, 強調道理需落實于具體事物。

  2. 文以載道思想

    古代文論主張文章應承載真理。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提出“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指文章需貫通天地之道。

  3. 道器合一理念

    《周易·系辭上》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貫道”即溝通形上之理與形下之器,如王夫之注:“器有成毀,而道無不貫”。


三、經典用例


四、現代引申

今用“貫道”多指貫通核心理念并付諸實踐,如: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對“貫”“道”的釋義及複合詞分析
  2. 《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儒家“道器論”條目
  3. 《文心雕龍譯注》(中華書局)對“原道”篇的闡釋
  4.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朱熹集注本
  5. 《周易譯注》(黃壽祺,上海古籍出版社)系辭傳疏解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線上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貫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徹悟至理
    指對根本道理或宇宙規律有深刻領悟。例如《關尹子·五鑒》提到“貫道”與處世修德相關,《三國志·吳志·顧譚傳》中“貫道達微”形容洞察力深刻。這一含義強調内在的智慧與通達,需通過“以彼心揆彼”的換位思考實現。

  2. 載道
    指通過文字承載道德、倫理或思想。唐代李漢在《昌黎先生集序》中提出“文者,貫道之器”,認為文章是傳遞道的工具。宋代劉本進一步指出,經典著作如《詩》《書》皆為“貫道之器”,而非僅追求辭藻華麗。

二、深層解析

“貫道”既是一種内在的智慧境界,也是外在的文化承載方式,常用于形容思想深邃或文以載道的傳統理念。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昌黎先生集》《關尹子》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北京條約步罡踏鬥采琢大茶壺道聽塗說洞晰房貸方拙犯渾飯煤分鏡負畔幹叩格磴兒鍋塊耗敝衡緫绛生建華鑒局肩章角崩揭地借宮接軌雞豚及至蓮根領圈靈雨嶺左旒扆漫剝瞢昧命讨冥無目眩心花南屏庖廪疋先裡牽慮旗牓親田窮屈崎岖不平泉塗繞口蹂蹸三犧襂襹蛇羹吮疽松江鲈燙手彈射天生仙題目正名彤驺午朝謝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