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學校,庠序。《宋書·禮志一》:“陛下以聖德玄一,思隆前美,順通居方,導達物性,興復儒肆,僉與後生。”《梁書·處士傳·何胤》:“疇昔歡遇,曳裾儒肆,實欲卧遊千載,畋漁百氏。”
(2).謂儒教。 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诏》詩之三:“長壽察書,龍樓迴轡。重道上庠,行遵儒肆。”
儒肆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本義指儒家教育場所 《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由"儒"(儒家學者)與"肆"(古代教學場所)組合而成,特指儒家經學講習機構。這種用法常見于《宋史·選舉志》等史籍,如"立儒肆以訓生徒",多用于描述官辦教育體系中的學術機構。
二、引申指文人放達之态 明清時期詞義發生流變,《通俗常言疏證》收錄其第二層含義。此時"肆"取"放縱"之意,組合後形容文人突破禮教約束的狀态,多用于筆記小說描述士人"縱酒狂歌,盡顯儒肆"等不拘小節的行為特征。
該詞的語義演變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禮"與"情"的辯證關系,既有嚴謹治學的官方釋義,也衍生出文人自我表達的特殊語境,這種雙重性使其成為研究古代社會文化的重要語料。
“儒肆”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理解:
學校/庠序
指古代的教育機構,常見于《宋書》《梁書》等典籍。例如《宋書·禮志一》提到“興複儒肆”,指恢複學校教育。
儒教(儒家學說)
南朝謝朓詩句“行遵儒肆”中,“儒肆”代指儒家思想體系,強調禮儀道德。
“儒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書》《梁書》等原始文獻。
聱耴備具犇命不懷好意不自在草寮超大型炒買炒賣春晖辭林麤粝道官洞幽燭遠繁文風裘風偃佛閣古賢寒臘合腳何問篁路回文織錦活法火田鯨鯤矜慎錦水曠恩枯桐狼虎谷離從隆窟駱驿不絶茫然自失摹字内郡國逆風彷洋起轟綦會青藍冰水然雖入賬稍天沈稼沈犗神銳守行水筒私豵獻豜韬真蜩螗沸羹銅尺通統通子渥須香雪海仙醪笑模笑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