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學校,庠序。《宋書·禮志一》:“陛下以聖德玄一,思隆前美,順通居方,導達物性,興復儒肆,僉與後生。”《梁書·處士傳·何胤》:“疇昔歡遇,曳裾儒肆,實欲卧遊千載,畋漁百氏。”
(2).謂儒教。 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诏》詩之三:“長壽察書,龍樓迴轡。重道上庠,行遵儒肆。”
“儒肆”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理解:
學校/庠序
指古代的教育機構,常見于《宋書》《梁書》等典籍。例如《宋書·禮志一》提到“興複儒肆”,指恢複學校教育。
儒教(儒家學說)
南朝謝朓詩句“行遵儒肆”中,“儒肆”代指儒家思想體系,強調禮儀道德。
“儒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書》《梁書》等原始文獻。
《儒肆》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儒家學說的批判和否定”。儒家學說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學派之一,強調道德、倫理、教育等方面的價值觀和原則。《儒肆》則表示對儒家學說的批判和質疑,對其觀點和教條進行否定和反駁。
《儒肆》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其中,“亻”是人的偏旁部首,表示與人有關的事物;“⺼”是肉的偏旁部首,表示與肉有關的事物。詞語中間的“肆”是表示數字“四”的漢字。
拆分後可以得到以下筆畫:亻(2畫)+⺼(4畫)+肆(4畫),總共是10畫。
《儒肆》這個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儒肆》主要指的是儒家學說的否定,批判。繁體字形為「儒肆」,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儒肆》在古時候的寫法是「儒(人+而)⺼肆(四)」。可以看出,古代漢字的構造更加繁瑣,字形也有所變化。
1. 他的觀點一向是儒肆的态度,對儒家學說表示懷疑和質疑。
2. 這本書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儒肆研究。
3. 他儒肆傳統思維,追求自己的獨立思考方式。
組詞:儒家、儒學、儒教、儒者。
近義詞:儒家批判、儒學否定、儒教質疑。
反義詞:儒家崇尚、儒學推崇、儒教崇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