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湖春行的意思、錢塘湖春行的詳細解釋
錢塘湖春行的解釋
詩篇名。唐代白居易作。當時作者任杭州刺史,詩寫早春遊覽西湖時所見景象,表現了作者陶醉于春色的歡愉心情。名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頗為後人傳誦。
詞語分解
- 錢塘的解釋 .見“ 錢塘江 ”。.亦作“ 錢唐 ”。古縣名。地在今 浙江省 。古詩文中常指今 杭州市 。《史記·秦始皇本紀》:“過 丹陽 ,至 錢唐 。” 張守節 正義:“ 錢唐 ,今 杭州縣 。” 唐 李紳
網絡擴展解釋
《錢塘湖春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描繪了杭州西湖早春的景色和遊春的愉悅心情。以下是對标題及詩句的逐詞解析與整體解讀:
标題解析
- 錢塘湖:即杭州西湖,唐代時稱錢塘湖。因杭州古屬錢塘郡而得名,現通稱西湖。
- 春行:春天遊覽。全題意為“春天遊覽錢塘湖”,點明時間、地點和活動。
詩句解析與翻譯
-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 孤山寺:西湖孤山上的寺廟,南朝所建,為西湖名勝。
- 賈亭:唐代賈全任杭州刺史時所建,已不存。
- 水面初平:春水初漲,湖面與堤岸齊平。
- 雲腳低:雲層低垂,與湖面連成一片。
譯文:從孤山寺北到賈公亭西,春水初漲,雲層低垂,水天相接。
-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 早莺:早春的黃莺,争搶向陽的樹枝。
- 新燕:新來的燕子,銜泥築巢。
賞析:通過動物活動展現生機,“争”“啄”二字動态感十足,體現春的活力。
-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 亂花:雜花漸次開放,色彩紛繁。
- 淺草:初生的青草僅能遮沒馬蹄。
名句解讀:以“漸欲”“才能”表現時序推移,含蓄表達詩人對春色漸盛的陶醉。
-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 白沙堤:即白堤,西湖十景之一,非白居易所建,但因其詩聞名。
情感:直抒對湖東景色的喜愛,以“行不足”呼應“春行”主題。
創作背景與主題
- 背景:寫于唐穆宗長慶三年或四年(823-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記錄早春遊湖所見。
- 主題:通過湖水、雲腳、莺燕、花草等意象,描繪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對自然之美的熱愛與遊春的閑適愉悅。
藝術特色
- 結構嚴謹:從孤山、賈亭起筆,由遠及近,動靜結合,尾聯點明情感。
- 語言生動:用“争”“啄”“迷”“沒”等動詞增強畫面感,對仗工整(如“幾處”對“誰家”)。
- 情感真摯:通篇未直接抒情,但通過景物描寫傳遞出對春日西湖的沉醉與留戀。
延伸知識
- 西湖十景:白堤(白沙堤)、蘇堤等景觀因白居易、蘇轼的詩詞而聞名。
- 白居易與杭州:任刺史期間疏浚六井、築堤蓄水,對杭州水利貢獻顯著。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句修辭手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白氏長慶集》或西湖文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錢塘湖春行》的詞義
《錢塘湖春行》是一首宋代文學家陸遊所作的詩,描寫了作者在春天來到錢塘湖畔遊覽時的景色和感受。這首詩以其優美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
《錢塘湖春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錢塘湖春行》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钅”、“金”、“隹”、“雨”、“行”五個部首。其中,“钅”、“金”、“隹”、“雨”為部首,表示這個詞與金屬、鳥、雨水等相關;“行”為獨體字,表示這個詞為一個單獨的詞語。
《錢塘湖春行》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畫,其中“钅”為5畫、“金”為8畫、“隹”為8畫、“雨”為8畫、“行”為1畫。
《錢塘湖春行》的來源
《錢塘湖春行》這個詞源于陸遊的同名詩作,出自《半夜雷轟釘耕歌》之首。陸遊以自己遊覽錢塘湖時的所見所感為創作素材,形容了春天湖邊的美景,表達了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錢塘湖春行》的繁體
《錢塘湖春行》的繁體字為「錢塘湖春行」。
《錢塘湖春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錢塘湖春行》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有些字形稍有差異。比如:“錢”在古代常寫作“鈐”、“鐧”等;“塘”在古代有時寫作“湯”;“湖”在古代有時寫作“湖澤”;“行”在古代有時寫作“行徑”等。
《錢塘湖春行》的例句
1. 春風不為《錢塘湖春行》而喚醒,而是因為詩中的美景令人心動。
2. 學生在文學課上朗讀《錢塘湖春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人生的價值。
《錢塘湖春行》相關詞彙
- 組詞:湖澤、行徑、塘口、錢币
- 近義詞:《錢塘湖春行》的近義詞包括《湖泊之春遊》、《湖畔春行》、《春日湖邊遊》等。
- 反義詞:《錢塘湖春行》的反義詞可能是《冬季湖畔行》、《秋日湖濱遊》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