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官名。 唐 武則天 時始設于 夏州 , 安 史 之亂時分設于中原軍事要地,掌本區軍事,以刺史兼任,常與團練使互兼,以後廢置無常。至 宋 代為武将兼銜,官階高于團練使,低于觀察使。 遼 南面官系統中有防禦使。 清 代各省駐防軍中設防禦使,是正五品武官。駐京之健銳營及各陵寝亦設防禦使。 唐 杜甫 《奉送蜀州柏二别駕》詩:“遷轉五州防禦使,起居八座太夫人。”《舊唐書·職官志三》:“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禦使,以治軍事,刺史兼之,不賜旌節。”《金史·宣宗紀上》:“ 德州 防禦使 完顔丑奴 伏誅。”
防禦使是中國古代軍事官職,其設置和職能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曆史文獻的詳細解釋:
1. 起源與唐代設置
防禦使始設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最初見于聖曆元年(698年)的夏州都督領鹽州防禦使。安史之亂後,中原軍事要地普遍設立此職,由刺史兼任,負責本區軍事防禦,常與團練使互兼。唐代防禦使全稱“防禦守捉使”,分都防禦使(統轄數州)和州防禦使(單州)兩種,例如開元二年(714年)薛讷任隴右防禦使。
2. 宋代的演變
宋代防禦使成為武将虛銜,官階高于團練使、低于觀察使,無實際統兵權。遼代南面官系統中也沿襲此職。
3. 清代職能
清代在各省駐防軍及京城健銳營、陵寝衛隊中設防禦使,為正五品武官,主要負責地方軍事防衛。
4. 曆史意義
防禦使的設立反映了中央對地方軍事控制的強化,尤其在唐代中後期,其與節度使體系共同構成軍事防禦網絡。杜甫詩句“遷轉五州防禦使”,以及《舊唐書》《金史》的記載,均印證了其實際職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制度差異,可參考《舊唐書·職官志》《金史·宣宗紀》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