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識見器量。《晉書·魏詠之傳》:“ 魏詠之 器宇弘劭,識局貞隱。”《宋書·王昙首傳》:“ 曇首 有識局智度,喜愠不形於色。”
(2).識得局勢;知機。《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若是這廝識局知趣,見機而作,恰是斷線鷂子,一般再也不來。”
“識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指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與趨勢,具備判斷力和預見性。該詞由“識”(認識、辨别)和“局”(局勢、情勢)構成,強調對整體形勢的深刻理解。
識見器量
指個人的見識與胸襟,如《晉書·魏詠之傳》中形容魏詠之“器宇弘劭,識局貞隱”,《宋書·王昙首傳》亦提到“識局智度”,均指通過智慧與度量把握全局的能力。
識時務、知進退
強調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的能力。例如《醒世恒言》中描述“若是這厮識局知趣,見機而作”,比喻像斷線風筝般適時收手,體現對局勢的敏銳判斷。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來源的釋義,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晉書》《宋書》及《醒世恒言》等文獻。
《識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認清事物的全貌和内在的變化趨勢。
《識局》的拆分部首是讠(讠是一個漢字中的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和心(心是一個漢字中的部首,表示與心理相關的事物)。根據筆畫的計數規則,拆分後的部首總共有7畫。
《識局》一詞來自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一段話:"聖人者,将欲識上,故必下達;欲識外,故必内省;欲識晝,故必夜舍;欲識左,故必右指;欲識廣,故必專一;欲識高,故必下視。" 原意是指了解和認識事物的真相和全面,後來演變成了指認清事物的全貌和内在變化的趨勢。
在繁體字中,識局寫作「識局」。
在古代,「識」字寫作「識」,整體結構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筆劃形狀稍有不同。
「局」字寫作「侷」,表示狹窄的意思。
他因為對市場趨勢的準确判斷,成功識局,賺取了大量的利潤。
識大體、識時務
洞察、明辨
糊塗、迷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