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襢裼 ”。1.脫去上衣左袖,露出内衣。《禮記·内則》:“不有敬事,不敢袒裼。” 陳澔 集說:“袒與裼皆禮之敬,故非敬事不袒裼也。”
(2).脫去上衣,裸露肢體。《詩·鄭風·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獻于公所。” 毛 傳:“襢裼,肉袒也。” 陸德明 釋文:“襢,本又作袒。”《漢書·晁錯傳》:“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 唐 劉禹錫 《武夫詞》:“酣歌高樓上,袒裼大道旁。”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有 陳生 ,讀書神祠,夏夜袒裼睡廡下。”
“袒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引申義及成語用法三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義:指脫去上衣,裸露身體。具體分為兩種情況:
引申義:引申為坦率直白、毫不掩飾的态度。如提到,該詞可形容人在交流或處事時“坦誠真實,毫無隱瞞”的狀态。
在成語“袒裼裸裎”中(拼音:tǎn xī luǒ chéng),詞義轉為貶義:
袒裼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衣”和“免”兩個部首組成。
筆畫方面,袒裼一共有十一畫,其中“衣”部三畫,而“免”部八畫。
袒裼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的服裝,指的是将衣服脫去至于腰部以下,使上身裸露而隻穿下半身的服裝。
在繁體字中,袒裼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袒裼的字形與現代稍有差異,字的結構也略有不同。不過,意義和基本字形大緻相同。
例句:
1. 他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袒裼着上身。
2. 這位農民工袒裼着胸部在酷暑中勞作着。
組詞:袒免、袒薄、袒裆、袒胸露背。
近義詞:赤裸、半裸。
反義詞:衣着整齊、嚴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