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襢裼 ”。1.脫去上衣左袖,露出内衣。《禮記·内則》:“不有敬事,不敢袒裼。” 陳澔 集說:“袒與裼皆禮之敬,故非敬事不袒裼也。”
(2).脫去上衣,裸露肢體。《詩·鄭風·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獻于公所。” 毛 傳:“襢裼,肉袒也。” 陸德明 釋文:“襢,本又作袒。”《漢書·晁錯傳》:“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 唐 劉禹錫 《武夫詞》:“酣歌高樓上,袒裼大道旁。”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有 陳生 ,讀書神祠,夏夜袒裼睡廡下。”
袒裼(tǎn x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本義:脫衣露體
指脫去或敞開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如肩臂或胸膛)。此義強調身體的無遮蔽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對行為或儀态的描寫。例如《孟子·公孫丑上》載:“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即使有人赤身露體站在我旁邊,又怎能玷污我呢?)(《漢語大詞典》)
引申義:粗露無飾,毫無掩飾
由本義引申,形容人行為直率不加掩飾,或事物呈現本真狀态。如形容性情豪放坦率,或詩文風格質樸自然。清代王夫之《薑齋詩話》評:“‘池塘生春草’……皆心中目中與相融浃,一出語時,即得珠圓玉潤;要亦各視其所懷來,而與景相迎者也……非有可遮攔,則固窮形盡相,袒裼以陳耳。”(指詩句自然流露,毫無雕琢遮掩)(《古代漢語詞典》)
古代禮儀與軍事語境
在特定禮制或軍事活動中,“袒裼”有特殊含義:
現代用法與文化意涵
現代漢語中,“袒裼”一詞已不常用,多出現于書面語或對古典文獻的引用中。其核心意象“裸露、無遮掩”仍保留在文化記憶裡,常用于比喻毫無保留、開誠布公的态度(如“袒裼相見”),或形容事物暴露無遺的狀态。(《現代漢語詞典》)
主要參考來源:
“袒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引申義及成語用法三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義:指脫去上衣,裸露身體。具體分為兩種情況:
引申義:引申為坦率直白、毫不掩飾的态度。如提到,該詞可形容人在交流或處事時“坦誠真實,毫無隱瞞”的狀态。
在成語“袒裼裸裎”中(拼音:tǎn xī luǒ chéng),詞義轉為貶義:
愛重寶犀北寺編隨不瘟不火猜隙哧溜充幹脆促大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中墊舌根鬥敵阜康寒螀豪姓黃爵堿式碳酸銅姣弱幾臣積閥錦川極天罔地抗進撈龍累绁嘹朗漏師邏護門楹募俞納禮凝冬女博士旁春沛遲囚録犬羊驅脇任可山坻生意口眒忽神閒氣定壽皇殊衆松薪酸急邃險袒割條裙土木之變拖把望而生畏完了誣扳相缪小往大來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