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猶言角角落落。 老舍 《龍須溝》第二幕:“我犄裡旯旮都找到了,臨完……不知道他得上學嗎?”亦作“ 犄角旮旯 ”。《花城》1981年第6期:“ 黃允中 也真的急了,帶着大女兒和大女婿,年也不過啦,打着燈籠找遍了女子中學的每一個犄角旮旯,又問遍了每一個親戚朋友,還是沒有找到他最心愛的 二妞兒 。”
“犄裡旯旮”是一個方言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拼音為jī lǐ lá gā,意為“角角落落”,指偏僻、隱蔽或不易被注意到的細小地方。常用于口語中,強調對某個空間或範圍的全面覆蓋。
方言屬性
該詞屬于北方方言(如北京話),常見于日常對話或文學作品中。例如,老舍在《龍須溝》中寫道:“我犄裡旯旮都找到了……”,生動描繪了角色搜尋的細緻程度。
變體形式
有時也寫作“犄角旮旯”,意義相同。例如《花城》1981年刊例提到“找遍每一個犄角旮旯”,進一步印證其指代“所有角落”的用法。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搜尋、檢查或涉及細節的情境,如“打掃房間的犄裡旯旮”“排查機器的犄角旮旯”等,帶有口語化和生活化的色彩。
若需更詳細的方言用例或文學出處,可參考老舍作品或方言研究資料。
《犄裡旯旮》是一個拼音詞組,來源于方言,通常用來形容事物錯綜複雜、紛亂無序的樣子。
根據《康熙字典》,《犄裡旯旮》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犭」、「裡」、「旯」和「旮」四個部首。
其中,“犭”是指牛類動物的部首;“裡”是指與地有關的部首;“旯”是指在左方的部首;“旮”是指九宮格中間那個方向。
根據筆畫計算,拆分後的四個部首分别需要2、7、7和7個筆畫。
《犄裡旯旮》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但一般認為是江蘇、浙江等地的方言詞彙。由于它沒有出現在正式的漢字字典中,所以沒有繁體字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沒有直接寫出《犄裡旯旮》這個詞的具體寫法,因為它不是正式的漢字詞彙。隻是通過以上的部首和筆畫拆分可以了解到,大概需要2、7、7和7個筆畫。
1. 這個問題真是犄裡旯旮,讓人捉摸不透。
2. 他的家裡一直都亂七八糟的,東西擺放得完全是犄裡旯旮的。
3. 這部電影的情節太複雜了,看得人犄裡旯旮的。
組詞: 犄角旮旯、七旮旯、旮旯角、複雜、錯綜複雜
近義詞: 紛繁複雜、雜亂無章、千頭萬緒
反義詞: 簡單明了、井井有條、一目了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