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武帝 天漢 元年, 蘇武 奉命出使 匈奴 被扣。後 匈奴 與 漢 和親, 漢 使複至 匈奴 。 武 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 武 等在某澤中”,單于不能隱匿,遂放還 蘇武 等人。後因以雁稱書信或送信的人,以“寄書雁”、“寄書鴻”、“鴻雁”稱送信的人。 宋 黃庭堅 《送劉季展從軍雁門》詩之一:“千裡荷戈防犬羊,十年讀書厭藜莧。試尋北産汗血駒,莫殺南飛寄書鴈。”
“寄書鴈”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文學意象,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源于漢武帝時期蘇武出使匈奴的典故。據記載,蘇武被匈奴扣押後,漢使假稱漢武帝射獵時獲得系有帛書的鴻雁,得知蘇武下落,迫使匈奴釋放他。此後,“雁”成為書信或信使的象征。
古代詩詞常以此意象表達思念、離别或溝通的期盼。例如:
這一典故強化了“雁”在中國文化中的信使象征,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詩文,現代多用于文學化表達或引用典故的場景。
《寄書鴈》是一個成語,形容寫信或者送信的意思。拆分部首為⺍、鳥,筆畫數為8。它來源于唐代文學家李商隱的《寄左省杜拾遺》一詩中的“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其中有“使我不能寄書鴈”一句。後來,人們把“寄書鴈”作為整個詩句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表達,成為獨立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寄書鴈被寫作「寄書鴈」。
古時候,《寄書鴈》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字形是以鳥在上,而下面是“像水的野地”,表示鳥在水邊的樣子。另外,《康熙字典》對“鴈”字的形狀描述為“似鳥形,象影從,原從野分走”,即形狀像鳥從野地飛起。
以下是一些使用《寄書鴈》的例句:
1. 他特地從山裡趕來,隻為了給你寄書鴈。
2. 她經常使用寄書鴈的方式與遠方的親友保持聯繫。
3. 在電子郵件普及之前,人們常常用寄書鴈的方式傳遞重要消息。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
1. 寄信
2. 鴻雁
3. 書信
以下是一些近義詞:
1. 鴻雁傳書
2. 傳書鹄
3. 寄函
以下是一些反義詞:
1. 當面交談
2. 親自溝通
3. 直接聯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