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武帝 天汉 元年, 苏武 奉命出使 匈奴 被扣。后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使复至 匈奴 。 武 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单于不能隐匿,遂放还 苏武 等人。后因以雁称书信或送信的人,以“寄书雁”、“寄书鸿”、“鸿雁”称送信的人。 宋 黄庭坚 《送刘季展从军雁门》诗之一:“千里荷戈防犬羊,十年读书厌藜莧。试寻北产汗血驹,莫杀南飞寄书鴈。”
“寄书鴈”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文学意象,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源于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的典故。据记载,苏武被匈奴扣押后,汉使假称汉武帝射猎时获得系有帛书的鸿雁,得知苏武下落,迫使匈奴释放他。此后,“雁”成为书信或信使的象征。
古代诗词常以此意象表达思念、离别或沟通的期盼。例如:
这一典故强化了“雁”在中国文化中的信使象征,多见于历史文献、古典诗文,现代多用于文学化表达或引用典故的场景。
《寄书鴈》是一个成语,形容写信或者送信的意思。拆分部首为⺍、鳥,笔画数为8。它来源于唐代文学家李商隐的《寄左省杜拾遗》一诗中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中有“使我不能寄书鴈”一句。后来,人们把“寄书鴈”作为整个诗句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表达,成为独立的成语。
在繁体字中,寄书鴈被写作「寄書鴈」。
古时候,《寄书鴈》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字形是以鳥在上,而下面是“像水的野地”,表示鸟在水边的样子。另外,《康熙字典》对“鴈”字的形状描述为“似鳥形,象影从,原从野分走”,即形状像鸟从野地飞起。
以下是一些使用《寄书鴈》的例句:
1. 他特地从山里赶来,只为了给你寄书鴈。
2. 她经常使用寄书鴈的方式与远方的亲友保持联系。
3. 在电子邮件普及之前,人们常常用寄书鴈的方式传递重要消息。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组词:
1. 寄信
2. 鸿雁
3. 书信
以下是一些近义词:
1. 鸿雁传书
2. 传书鹄
3. 寄函
以下是一些反义词:
1. 当面交谈
2. 亲自沟通
3. 直接联络
摆子变古易俗趁队赤卒从惥村墟到来刀镊大禹治水东选富实负艺赣江藁殡工部归业户国防大学国行谷音怀痾回屏教养贾终惊心丧魄救驾酒樽觉化扣额嫏嬛亮开令众流苏刘熙载荔枝香履屦迷淡明争暗斗靡蓱迷气滂滂平涤评估钱斛牵挺亲娅趋役沈废生禄十八世势刀铜铩耍令熟脱桃雨条秀通意文人学士相者小草谐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