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靖康 之變, 康王 ( 高宗 趙構 )質于 金 ,與 金 太子同射。 康王 三矢俱中, 金 人以為此必揀選宗室之長于武藝者冒名為之,留之無益,遣還。 康王 得脫,奔竄疲困,假寐于 崔府君廟 中,夢神人曰:“ 金 人追及,速去之。已備馬于門首。” 康王 驚覺,馬已在側,躍馬南馳。既渡河而馬不複動,下視之,則泥馬也。見 宋 辛棄疾 《南渡錄》。 高宗 泥馬渡 江 , 宋 元 以來争傳樂道,文人筆記頗多記載,而行迹、地方時有抵牾不同。《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 康王 泥馬渡 江 ,棄了 汴京 ,偏安一隅,改元 建炎 。”《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直至二帝蒙塵, 高宗 泥馬渡 江 ,偏安一隅,天下分為南北,方得休息。” 清 趙翼 《陔馀叢考·高宗泥馬渡江之訛》:“ 宋高宗 初至 杭州 ,即命立 崔府君廟 ,以示靈異,於是精忠小説遂有泥馬渡 江 之説。”
“泥馬渡江”是一個源自南宋時期的典故,主要與宋高宗趙構的傳說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字面意為“泥塑的馬馱人渡江”,實際指代趙構(即後來的宋高宗)在靖康之變後逃脫金兵追捕的傳奇經曆。傳說中,他被泥馬所救,最終建立南宋政權,象征天佑皇權、逢兇化吉。
曆史背景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俘。趙構作為徽宗第九子,因在外招兵幸免于難。
傳說核心
據南宋辛棄疾《南渡錄》等記載,趙構被金人扣押期間,曾在崔府君廟中假寐,夢中得神人提示“金兵将至”,并獲贈一匹馬。他騎馬南逃,渡江後馬化為泥塑,方知是廟中泥馬顯靈相助。
民間傳播
故事在宋元話本(如《京本通俗小說》)和明清小說(如《醒世恒言》)中廣為流傳,成為“天命所歸”的象征。
曆史真實性
清代學者趙翼等考證指出,此傳說實為南宋政權為鞏固統治而編造的政治神話,目的是神化趙構的合法性。
“泥馬渡江”本質是借神異叙事美化統治者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君權神授”思想。實際曆史中,趙構的南渡更多依賴軍事部署和機遇,而非超自然力量。需注意區分文學演繹與史實差異。
《泥馬渡江》是一個流行的網絡熱詞,常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意志堅定,不怕困難,勇往直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
按照漢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泥馬渡江」可以分為:「氵」(三點水)、「屍」、「馬」、「渡」和「江」。
這個熱詞中的「泥馬」指的是形象莊嚴,勇猛無畏的馬,而「渡江」代表着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将它們結合在一起,就是形容一個人或事物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始終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泥馬渡江》這個熱詞在中國網絡上流傳之後,漸漸演變為常見的網絡俚語。有時候,這個詞為了增添一種幽默感,也會使用其繁體字「泥駙渡江」。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泥馬渡江」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而言,「馬」的寫法可以用「馬」,「渡」可以用「渡」。
以下是一個使用《泥馬渡江》的例句:
他像泥馬渡江一樣,堅定地迎接了一連串的挑戰。
與《泥馬渡江》類似含義的詞彙有步履堅定、毫不退縮、勇往直前等等。而其反義詞則可選擇膽怯、退縮、優柔寡斷等。
最後,可以通過《泥馬渡江》來組成一些其他詞彙,如泥馬運動、泥馬精神等等,創造出更多新的短語和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