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以農為本,商為末。“禁末”謂限制商業活動。《荀子·君道》:“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知好士之為美名也……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
“禁末”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特定解釋,具體如下:
“禁末”最早見于《荀子·君道》,原文為“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反映戰國時期重農抑商的思想。古代統治者認為農業是經濟基礎,商業則易導緻資源分散和社會動蕩,因此通過政策限制商業活動。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禁末”解釋為成語,意為“禁止末尾的行為”,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更權威的解讀仍以曆史語境為主。
“禁末”的核心含義是古代限制工商業以維護農業地位的政策,其權威出處為《荀子》。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原文及相關史學論著。
禁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禁的拆分部首為示,筆畫數為13;末的拆分部首為木,筆畫數為5。
禁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它是由兩個原始的象形字合并而成。禁的象形意思是人舉手示意禁止,末的象形意思是樹木的末梢。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禁止樹木的伸展。
在繁體漢字中,禁末保持了類似的形态,隻是筆畫順序有所調整。禁的繁體寫法為禁,末的繁體寫法為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禁末的形态稍有不同。禁在古代是由一個手的造型和一根縱向的豎直線組成;末則由一個樹木的造型稍作修改而成。這些變化反映了漢字演變的曆史過程。
1. 請留意,這裡是禁末區域,不允許攝影。
2. 這片禁末森林已經被保護了幾百年,我們應該珍惜它。
組詞:禁令、禁忌、禁锢、末日、末端
近義詞:禁止、阻止、制止、禁令
反義詞:允許、許可、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