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稱科舉鄉試中以五經中式的特優者。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元》:“ 康熙 乙酉科, 長洲 蔣學海 以五經中式。是科進呈題名録, 蔣 列於解元之前,稱五經解元。前此無有也。”
“五經解元”是清代科舉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在科舉鄉試中,因精通《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且成績特别優異被選拔的考生。這一稱號首次出現于康熙年間的鄉試,用于表彰以五經應試表現突出的考生。
二、構成解析
三、曆史實例 據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記載,康熙乙酉科(1705年)考生蔣學海因以五經應試成績優異,在題名錄中被列于解元之前,成為首位“五經解元”。
四、意義與特殊性 該稱號反映了清代科舉對通曉多經學者的重視,屬于科舉制度中的特殊榮譽,并非固定常設頭銜,僅在考生表現特别突出時授予。
《五經解元》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解讀五經的精華;亦可以泛指解讀古代經典著作的集合。五經是指儒家經典的五部書籍,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五經解元》的拆分部首為“曰”和“心”,部首“曰”表示語言,部首“心”表示心思。它的筆畫數為23。
《五經解元》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學,這是儒家士人解讀經典著作的一種方法。由于五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這些經書進行深入解讀有助于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
《五經解元》的繁體為「五經解元」。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五經解元》可以根據古代的寫法拆分為「五經解元」,其中「經」的寫法為「糸」和「貝」的組合,而「解」的寫法為「角」和「解」的組合,「元」則保持不變。
1. 學習《五經解元》有助于理解儒家經典。
2. 他專注于研讀《五經解元》以深化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理解。
1. 《詩經》解元
2. 《尚書》解元
3. 《禮記》解元
4. 《周易》解元
5. 《春秋》解元
1. 五經釋義
2. 經學精義
3. 經典解讀
1. 盲目理解
2. 誤讀誤解
3. 不解之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