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冰。喻危迫。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戴霜蹈冰,連年隨之。” 唐 駱賓王 《上衮州崔長史啟》:“載塵聽覽,迫甚蹈冰。”
"蹈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淵源的複合詞,本義指足踏冰面行走的動作,後衍生出比喻義。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郊祀志》,原指冬季帝王祭祀時赤足履冰的儀式,象征虔誠與勇氣。在現代漢語中,"蹈冰"多用于文學語境,既可描述實際踏冰行為,也可比喻承擔風險或挑戰困境,例如:"勘探隊蹈冰涉險,穿越極地無人區"。
從構詞法分析,"蹈"為動詞,表踩踏、遵循之意,《說文解字》釋為"踐也";"冰"則指水凝結的晶體狀态,二者組合構成偏正結構。該詞屬于書面語體,《現代漢語分類詞典》将其歸入"自然現象動詞"類别,與"履霜""涉川"等詞形成語義關聯。
權威典籍中,《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羌人"常以季秋為驗,壯者試以蹈冰",顯示古代少數民族的成年禮俗。唐代李華《吊古戰場文》"積雪沒胫,堅冰在須"的描寫,雖未直用"蹈冰"一詞,但生動呈現了冰上行軍的場景,可作為理解該詞曆史語境的佐證。
“蹈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蹈冰”字面意為“踏冰”,比喻處于危險或緊迫的境地,帶有強烈的警示意味。例如:“戴霜蹈冰”形容在嚴寒中艱難前行,隱喻面臨巨大壓力或危機。
晉代葛洪《抱樸子·勤求》
“戴霜蹈冰,連年隨之。”
此句通過“踏冰”的意象,表現追求目标時的艱辛與危險。
唐代駱賓王《上衮州崔長史啟》
“載塵聽覽,迫甚蹈冰。”
以“蹈冰”形容處境危迫,凸顯緊迫感。
“蹈冰”通過具象的“踏冰”動作,抽象地表達對危機的感知,常見于古籍和詩詞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比喻意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抱樸子》《駱賓王文集》等文獻。
白鷹璧殿超星系團摛辭齒宿闖禍精出語翠裾鵰心雁爪短曆獨生蕃衛福報符征牿委寒號蟲和厚賤發講散嘉猷潔滫亟近驚慌錦香囊钜典窭貧柯榦苦夏來複日勒抑陵偪離弦脔截露蛬風蟬緑英芒忽冒混鳴盛迷智摩肩男扮女裝甯和遣币潛聲乾陀期門啟事儒相三轉四回頭蒜蔥田客體軀推诿圖贊王猷緯帽委劄迕道鮮绮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