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可說的意思、可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可說的解釋

可以解說。《詩·衛風·氓》:“士之耽兮,猶可説也。” 鄭玄 箋:“説,解也。”按,一說為解脫,擺脫。說,讀為“脫”。見 林義光 《詩經通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可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kě shuō,核心含義為“可以解說”,即某事物或觀點能夠被闡述、表達或公開交流。

二、詳細解釋

  1. 古代用法
    源自《詩經·衛風·氓》中的“士之耽兮,猶可説也”,此處“說”通“脫”,意為“解脫、擺脫”,指男性沉溺感情後仍可抽身(、)。
    鄭玄注解為“解也”,即通過語言或行動解釋、化解問題。

  2.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指“可以公開表達的内容”,例如:

    • 描述信息可被接受或傳播:“家丑不外揚,自家的事情當然要悄悄處理,我沒話可說”。
    • 引出評價或結論:“俞先生扮演的小生,真可說是當代第一”(、)。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需結合語境區分古今義項。古代側重“解說/解脫”,現代更偏向“表達可能性”。例如《詩經》中的“可說”需結合通假字理解,而現代例句中的“可說”則強調邏輯或情感上的合理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可說

“可說”一詞在漢語中有多層含義,既可以指言語能夠表達和交流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可以講述或述說的意思。它是一個多音字詞,也是一個形近字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可說”的部首是口,共有10畫。其中,“可”字是由口和可兩個部分構成,共5畫,“說”字是由舌和言兩個部分構成,共5畫。

來源和繁體

“可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甲骨文和金文。在繁體字中,“可說”分别寫作“可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說”用的是篆書或隸書體,其形狀略有變化。例如,“可”字在篆書中寫作“可”,在隸書中寫作“可”或“可”;“說”字在篆書中寫作“說”,在隸書中寫作“說”或“說”。

例句

1. 他的表達方式使得複雜的理論可說可道。

2. 她思考了一段時間後,終于找到了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可說。

3. 這個故事在很短的篇幅中,能夠把人物的心情變化可說可見。

組詞

可言、言說、可述、可言之地、可言喻。

近義詞

可言、可表達、能說。

反義詞

難以言表、難以可說、無法說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