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解說。《詩·衛風·氓》:“士之耽兮,猶可説也。” 鄭玄 箋:“説,解也。”按,一說為解脫,擺脫。說,讀為“脫”。見 林義光 《詩經通解》。
“可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析:
拼音為kě shuō,核心含義為“可以解說”,即某事物或觀點能夠被闡述、表達或公開交流。
古代用法
源自《詩經·衛風·氓》中的“士之耽兮,猶可説也”,此處“說”通“脫”,意為“解脫、擺脫”,指男性沉溺感情後仍可抽身(、)。
鄭玄注解為“解也”,即通過語言或行動解釋、化解問題。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指“可以公開表達的内容”,例如:
需結合語境區分古今義項。古代側重“解說/解脫”,現代更偏向“表達可能性”。例如《詩經》中的“可說”需結合通假字理解,而現代例句中的“可說”則強調邏輯或情感上的合理性。
“可說”一詞在漢語中有多層含義,既可以指言語能夠表達和交流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可以講述或述說的意思。它是一個多音字詞,也是一個形近字詞。
拆分“可說”的部首是口,共有10畫。其中,“可”字是由口和可兩個部分構成,共5畫,“說”字是由舌和言兩個部分構成,共5畫。
“可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甲骨文和金文。在繁體字中,“可說”分别寫作“可說”。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說”用的是篆書或隸書體,其形狀略有變化。例如,“可”字在篆書中寫作“可”,在隸書中寫作“可”或“可”;“說”字在篆書中寫作“說”,在隸書中寫作“說”或“說”。
1. 他的表達方式使得複雜的理論可說可道。
2. 她思考了一段時間後,終于找到了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可說。
3. 這個故事在很短的篇幅中,能夠把人物的心情變化可說可見。
可言、言說、可述、可言之地、可言喻。
可言、可表達、能說。
難以言表、難以可說、無法說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