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燒焦。形容極其幹旱。燋,通“ 焦 ”。《魏書·世宗紀》:“孝婦淫刑, 東海 燋壤。今不雨十旬,意者其有寃獄乎?”
“燋壤”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解釋綜合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土地被燒焦或極度幹旱的狀态,形容土地因長期缺水或高溫炙烤而幹裂、貧瘠。該詞常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強調自然環境的嚴酷性。
2. 詞源與通假
“燋”通“焦”,表示燒焦、幹燥之意;“壤”指土地。兩字組合後,通過比喻手法強化了土地因幹旱或災害導緻的荒蕪景象。
3.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魏書·世宗紀》:“孝婦淫刑,東海燋壤。今不雨十旬,意者其有寃獄乎?”此處以“燋壤”暗喻冤獄導緻天災,反映古代“天人感應”思想。
4. 近反義詞
近義詞可參考“焦土”“赤地”等表示土地幹涸的詞彙,反義詞如“沃野”“膏腴”等形容土地肥沃的詞語(具體需結合詞典查詢)。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于古籍或特定語境。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讀音、例句或相關考據,可參考權威詞典工具書。
《燋壤》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燒毀的土地”或“燒焦的土壤”,可用于描述火災過後的土壤狀況。
《燋壤》的部首是火(huǒ),拆分成兩個部分:火(huǒ)和土(tǔ)。
火的筆畫數為4,土的筆畫數為3。
《燋壤》一詞的繁體字為「燋壤」,在繁體字形式中保留了“火”和“土”兩個部分的形态。
這個詞的來源主要來自《水浒傳》第二十五回:“那管人家在那裡住,焚畔燋壤一樽酒。”這句話描述了李寅和朱仝以燒毀土地作為破壞手段。
在古代,燋壤被寫作“焦壤”,采用火字的旁邊多加“灬”,灬是一個表示火的旁邊符號。土字的寫法也略有不同,古代寫作“坣”,坣中間的豎線稍微高過常規寫法。
1. 那場大火之後,整片森林化為一片燋壤。
2. 這塊燋壤不適合農作物生長,我們需要重新改造土壤。
組詞:燋燼(指燒焦的灰燼)、燋塊(指燒焦的碎塊)。
近義詞:焚土(指焚燒的土地)。
反義詞:肥沃的土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