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朞年”。一年。《左傳·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 沙鹿 崩。 晉 蔔偃 曰:‘期年将有大咎,幾亡國。’”《後漢書·侯霸傳》:“百姓老弱相攜號哭……皆曰:‘願乞 侯君 復留朞年。’” 唐 李德裕 《漁魚骨》詩:“昔日 任公子 ,期年釣此魚。”《金史·宗翰傳》:“盟未朞年,今已如此,萬世守約,其可望乎?” 清 袁枚 《續新齊諧·曹公夢》:“於是有言夢不足徵者,有以期年半載相機進退勸者。”
期年是漢語中表示時間跨度的書面用語,讀作jī nián(注:現代口語中多誤讀為qī nián),指完整的一年、一周年。《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其本義為“周匝一年”,常用于古代文獻及正式文體中。
詞源與核心含義
該詞由“期”(本義指約定的時限)與“年”組合而成,強調時間周期的完整性。《王力古漢語字典》引《左傳·僖公十四年》:“期年,室家宗族以為戮”,即指事件發生滿一年後的結果。
語用特征
多用于曆史叙述或強調時間精确性的語境。例如《戰國策·齊策一》中“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描述謀士進言滿一年後的成效。
文化内涵
古代禮制中,“期年”常關聯禮儀周期,如《禮記·喪服小記》:“期而祭,禮也”,指服喪滿一年後舉行祭祀的規範。
常見誤用辨析
現代語境中易與“周年”混用,但“期年”更側重時間完整性的客觀表述,而“周年”可包含紀念性情感色彩。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期年,猶可以戰”僅陳述時間條件,無情感延伸。
“期年”是文言文中表示時間概念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期年”指滿一年或一周年,強調完整的時間周期。例如:
更多用例可查看《戰國策》《左傳》等文獻,或參考漢典、文言文解析等來源。
北第不起慘號拆字格從史刀把大鼜大阙達占電阻箱跌跌撞撞蝶裙凍合動心怵目敦煌變文發電方羊風禮敷愉港币各色各樣冠冒孤鸾照鏡固命故陰河豕火冕襟神計聽君火樂善好施連番涼亭吏遯六出樓面麋爛墨家流嬭食辇毂下牛首阿旁泥掌劈瀉潛蟄陗阤期會侵媟穹儀容體三接設間鼠雀之輩司曆松厚田宅王公物宜顯贲嫌郤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