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使用有功績之人,不如起用有過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補過。語出《後漢書·索盧放傳》:“太守受誅,誠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懼,各生疑變。夫使功者不如使過,願以身代太守之命。”《舊唐書·李靖傳》:“ 高祖 甚悅,謂公卿曰:‘朕聞使功不如使過, 李靖 果展其効。’”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女戎》:“相公明日與 兀朮 交戰,正當用人之際,乞看妾面,且饒他這遭,況使功不如使過,着他帶罪殺賊,未為不可。”
“使功不如使過”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使功不如使過”意為使用有功績的人,不如起用有過失的人,使其有機會将功補過。這一觀點強調對有過失者的寬容與信任,認為他們在彌補錯誤時可能更積極、忠誠。
成語最早出自《後漢書·索盧放傳》。東漢更始年間,使者巡查郡國時欲處決一名太守,索盧放挺身而出,提出“夫使功者不如使過”,并願代太守受罰。使者被其大義感動,最終赦免太守。這一事件成為成語的典故來源。
需注意,****将其解釋為“說話比行動更有效”,這與主流含義不符,可能是對成語的誤讀。正确含義應圍繞“用人之道”展開。
該成語體現了古代用人智慧,強調通過包容過失激發責任感,而非單純依賴功績者。其核心思想與現代管理學中的“容錯機制”有一定相通之處。
《使功不如使過》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做事情效果不如做錯事情所帶來的後果。
《使功不如使過》的拆分部首為“工”和“辶”,其中“工”的拼音為“gong1”,“辶”的拼音為“chuo4”。這句成語共有12個筆畫。
《使功不如使過》來源于古代的《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講述了一個故事,梁惠王問他關于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的回答是:“使民斯可以使大功,過則劾。使民斯可以使無功,過亦劾。”意思是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能做出好的事情,國君會表揚他們,但如果他們做錯了,國君就會加以批評。這一思想後來演變成了成語“使功不如使過”。
《使功不如使過》的繁體字為「使功不如使過」。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使功不如使過》的古時候寫法為「使功不如使過」。
他花了很多時間在這個項目上,卻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可見使功不如使過。
使命、功勳、作為、錯誤
得過且過、得過且想
努力獲得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