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兵。《史記·張儀列傳》:“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明以嚴,将智以武,雖無出甲,席卷 常山 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後服者先亡。” 宋 陸遊 《蒸暑思梁州述懷》詩:“最思出甲成 秦 隴 ,戈戟徹夜相摩聲。”
(2).指逃兵。 宋 文天祥 《與曾縣尉先之書》:“ 贛 隻有出甲一項,未易杜絶。今春此輩在 廣 ,聞某新上,皆急於歸就保五。” 宋 文天祥 《與廣東曹提刑書》:“郡中舊例,以八6*九月間,申嚴編氓出甲之禁。”
(3).指種子出芽。《漢書·律曆志上》:“出甲於甲,奮軋於乙。” 唐 韋絢 《劉賓客嘉話錄》:“公曰:‘ 諸葛 所止,令兵士獨種蔓菁者何?’ 絢 曰:‘莫不是取其纔出甲者生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出甲漢語 快速查詢。
“出甲”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指發動軍隊作戰或派遣兵力。該義項最早見于《史記·張儀列傳》:“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宋代陸遊的詩句“最思出甲成秦隴”也沿用此意,表達對軍事行動的描述。
特指逃離軍隊的士兵。宋代文天祥在書信中提到“贛隻有出甲一項,未易杜絕”,即指難以杜絕逃兵現象。
指植物種子萌發的過程。此義項源自《漢書·律曆志上》的“出甲於甲,奮軋於乙”,以“甲”象征種子破殼而出的狀态。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漢書》原文或宋代文天祥相關文獻。
《出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扔掉、丢棄或擺脫束縛。它常用于表達擺脫困境、解脫煩惱的含義。
《出甲》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凵”和“田”,其中“凵”是一種類似于方框的部首,表示容器,而“田”是一種象形部首,表示田地。
它的總共有5個筆畫。
《出甲》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漢書·劉裕傳》:“易掉甲冠成踦屦,方丈無力進丘墓。”
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是「出甲」。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出甲》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經典篆書中的寫法為:
「出」:
「甲」:
以下是一些使用《出甲》這個詞的例句:
1. 我們應該勇敢地出甲束縛,追求自己的夢想。
2. 面對失敗,我們不能退縮,要有勇氣出甲重新開始。
3. 他終于成功地出甲了舊的生活方式,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與《出甲》相近的詞語包括解脫、擺脫、抛棄。
相反地,《出甲》的反義詞可以是執着、留戀、抱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