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良民證的意思、良民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良民證的解釋

指抗 日 戰争時期, 日 寇占領區僞政權頒發的居民身份證。 孫犁 《白洋澱紀事·像片》:“敵人敗退了,老百姓焚毀了代表一個艱難時代的良民證。” 薛淑華 《想起當年淚滿襟》:“誰知道三個月後不但不叫我們走,而且把 老梁 的‘良民證’給扣下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良民證是漢語中的一個特定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日僞政權在侵華戰争期間向中國民衆強制發放的身份證明文件,用于區分所謂“服從統治”的民衆與抗日分子。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語義演變角度分析:


一、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抗日戰争時期,日僞政權頒發的身份證明”,強調其作為殖民統治工具的性質,民衆需攜帶以備盤查。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ISBN 978-7-5326-4290-6,第7卷第1123頁。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為“日僞統治時期發的身份證明”,突出曆史背景的強制性及政治管控功能。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ISBN 978-7-100-12450-8,第807頁。


二、曆史背景與語義演變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中國抗日戰争史》(人民出版社)

    詳述良民證作為日僞“保甲制度”核心,如何通過連坐制強化控制(參見第四卷第五章)。

    來源:人民出版社,ISBN 978-7-01-015671-3。

  2.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史料

    館藏良民證實物及口述史料證實,持證者仍可能遭暴力對待,揭露其“安全保障”的虛僞性。

    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官網公開檔案。


四、語義辨析

需注意該詞不可脫離曆史語境使用。當代形容身份證明時,應使用“身份證”“居住證”等中性詞彙,避免混淆曆史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良民證是抗日戰争時期(1931-1945年)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植的僞政權在中國占領區推行的身份管理制度證件,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背景

良民證是由日僞政權強制頒發的居民身份證,主要用于控制占領區人口流動、甄别抗日力量。該證件名稱中的“良民”帶有殖民色彩,實質是對中國人的貶義稱呼,暗示配合侵略者統治的民衆才被視為“良民”。

二、功能與實施

  1. 身份管控:通過保長等地方勢力确認居民身份後發放,需隨身攜帶以應對關卡檢查。
  2. 鎮壓抗日活動:無證者會被視為“危險分子”,面臨拘押、強迫勞動甚至處決。
  3. 管理範圍:覆蓋華北、華東等主要占領區,各地證件形式略有差異,但均需加蓋日僞特務機關或警察機構印章。

三、曆史評價

四、現代語境

當前“良民證”一詞已退出實際使用,但在曆史讨論中常作為日軍侵華罪證之一,需注意其特定曆史背景,避免誤用或淡化其殖民屬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地區的實施案例或文學描寫細節,可參考《白洋澱紀事》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順白銀不住子彩斿冊府長榜朝論重規襲矩處妾村仆黛娥代襲德川幕府蹬踏頓碌多寶槅反掖豐澤乖序澣海寒毛卓豎寒碛紅旆交售狂飈朗耀泐嵃令譽臨鏡潾潾臨末螺殼錢漫涎迷背默禮摸夜甯止賠錯濆瀑噴泉辟支佛秦人洞祈願掃堂子蛇豕收迹艏樓鼠疫笥腹縮回所央桃羞李讓投簪玩誤猥凡誣告仵作學士遐甿笑林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