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入計的意思、入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入計的解釋

謂地方官入京聽候考核。《新唐書·張知謇傳》:“ 萬歲通天 中,自 德州 刺史入計。” 唐 白行簡 《李娃傳》:“天子方下詔,俾外方之牧,歲一至闕下,謂之入計。” 明 袁宏道 《傅良鄉入計序》:“值侯入計,而 司城 陳子 以書為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入計是古代官員考核制度中的專有術語,指地方行政長官定期進京向朝廷彙報轄區治理情況的行為。該詞由"入"(進入)和"計"(統計、考核)構成,最早見于漢代的上計制度。《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謂地方官員入京聽候考核"(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2版)。

從制度沿革看,《漢書·武帝紀》記載郡國需"歲盡遣吏上計",要求各郡每年派遣官吏攜帶記載戶口、墾田、錢谷出入的"計簿"進京述職。唐代發展為"四善二十七最"考課體系,《唐六典》規定刺史需"每歲一巡屬縣,觀風俗,問百姓,錄囚徒,入計京兆"(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唐六典》)。

該制度包含三重考核維度:第一是經濟稽核,需提交年度財政收支報告;第二是政績評定,包含農桑、獄訟等治理成效;第三是人才舉薦,如《後漢書》所述"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者為計吏"。考核結果直接影響官員升遷,形成"殿最制度",最優者稱"最",末位者稱"殿"(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入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具有一緻性,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地方官員的考核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入計指地方官員進京接受朝廷考核,是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環節。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新唐書·張知謇傳》記載:“自德州刺史入計”,表明地方官需定期赴京述職。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1. 制度起源:唐代開始推行,要求地方行政長官(如刺史)每年需到京城彙報政績,接受吏部考核,稱為“歲一至阙下”(見《李娃傳》)。
  2. 明代延續:明代袁宏道在《傅良鄉入計序》中提到“值侯入計”,說明此制度在後期仍被沿用。

三、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入計”有“被人算計”的引申義,但這一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從曆史語境看,該詞主要與官吏考核相關,其他解釋可能為誤傳或現代引申。

四、相關文獻與例句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可參考《新唐書》《李娃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才若渴安分守己灞亭北籁摧伏大風大浪單極吊棒遞交鼎邑地圻對着幹敦辟負疾拊綏稿籤門上孤帏寒蹇鴻鼎堅白相盈儉貧恝情節皷疾風彰勁草今律酒過糾論奎垣朗讴李下蘆竹馬趙溫周梅骨冥器謀國内羞牛錄章京批允晴川清列棄撇栖讬三河沙狗上等山靈蛇蝮師訓壽樂水份貪劣騰翮天職蛻留纨袴子弟文鎮武悍相許骁兵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