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驚心褫魄 ”。形容十分恐懼。 明 焦竑 《焦氏筆乘·支談下》:“世方驚心褫魄,我獨燕處超然。” 清 唐甄 《潛書·遠谏》:“誦吾之言,有不驚心喪魄、手戰股栗者,非君也。”
“驚心喪魄”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極度恐懼或震驚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驚心”和“喪魄”兩部分組成:
二、出處與用法
三、權威釋義
四、常見誤讀提示
示例:
深夜獨行荒山時,突如其來的怪聲令人驚心喪魄,幾乎無法挪步。
若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驚魂喪魄”)或用法擴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驚心喪魄》這個詞是用來形容某種情景或經曆極端可怕、讓人心靈受到巨大沖擊、不寒而栗的感覺。它通常用于描述各種吓人的場面、恐怖的經曆或震撼人心的事件。
《驚心喪魄》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
1. 驚 (部首:心;筆畫:12)
2. 心 (部首:心;筆畫:4)
3. 喪 (部首:一;筆畫:4)
4. 魄 (部首:鬼;筆畫:14)
《驚心喪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中。它原本是用簡體字書寫的,對應的繁體字為「驚心喪魄」。
在古時候,「驚心喪魄」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在不同曆史時期,漢字的寫法會有一定的演變和變化。
以下是幾個使用《驚心喪魄》這個詞的例句:
1. 那部恐怖電影讓我驚心喪魄,一晚上都睡不着覺。
2. 他經曆了一次車禍,當時的情景讓他覺得驚心喪魄。
3. 進入那座老宅後,他感受到了一種驚心喪魄的恐怖氛圍。
組詞:驚恐、喪魂、心悸
近義詞:恐怖、驚悚、可怖
反義詞:平靜、安甯、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