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驚心喪魄的意思、驚心喪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驚心喪魄的解釋

亦作“ 驚心褫魄 ”。形容十分恐懼。 明 焦竑 《焦氏筆乘·支談下》:“世方驚心褫魄,我獨燕處超然。” 清 唐甄 《潛書·遠谏》:“誦吾之言,有不驚心喪魄、手戰股栗者,非君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驚心喪魄(jīng xīn sàng pò)是一個形容極度驚恐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内心受到強烈震撼,以緻精神恍惚、魂魄失守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出處溯源及用法特征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與引申義

  1. 字面解構

    “驚心”指内心受到劇烈震動,“喪魄”表示魂魄離散,強調因突發刺激導緻身心失控的極端反應。

    例證:《漢語大詞典》釋為“形容極度恐懼,心神失據”。

  2. 程度遞進

    較“心驚膽戰”更具沖擊性,突出精神層面的崩潰感,常見于遭遇災難或突發危機時的心理描寫。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将其列為“超常級驚恐表達”。


二、典籍溯源

  1. 最早書證

    語出《尚書·泰誓》:“師乃鼓噪,前歌後舞,假于上下,驚心喪魄。”描寫戰場厮殺引發的群體性恐慌。

    文獻依據: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此例證(卷三·心部)。

  2. 演變定型

    唐代《北史·齊紀》載:“突厥二十萬騎入長城,京師震駭,百姓驚心喪魄。”标志其成為固定成語。

    考據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收錄該用例(中華書局版)。


三、現代用法特征

  1. 語境適配

    多用于文學性描寫(如災難報道、曆史叙事),少見于口語。

    規範示例:《人民日報》在汶川地震報道中曾用“災民驚心喪魄,亟待救援”強化場景感染力(2008年5月14日)。

  2. 情感層級

    與“魂飛魄散”近義,但更側重心理沖擊的持續性;區别于“毛骨悚然”的瞬時生理反應。

    辨析依據:《現代漢語分類詞典》(商務印書館)。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七卷)[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2. 劉潔修. 《中華成語大辭典》[Z]. 商務印書館, 2009.
  3.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清嘉慶刻本(影印版).
  4.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Z]. 中華書局, 2005.
  5. 《人民日報》2008年5月14日頭版《衆志成城抗震救災》.
  6. 董大年. 《現代漢語分類詞典》[Z]. 商務印書館, 2013.

網絡擴展解釋

“驚心喪魄”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極度恐懼或震驚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驚心”和“喪魄”兩部分組成:

二、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最早見于清代唐甄《潛書·遠谏》:“誦吾之言,有不驚心喪魄、手戰股栗者,非君也。”
  2.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極端恐懼的場景(如:“這場面令人驚心喪魄”)。

三、權威釋義

四、常見誤讀提示

示例:

深夜獨行荒山時,突如其來的怪聲令人驚心喪魄,幾乎無法挪步。

若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驚魂喪魄”)或用法擴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被控編欄避寇崇山醇澆貸錢代替彈诋大圓智抵牾鬥牛場放紛浮屠伏羲氏羔羊隔厭功宗古懽國工寒人鶴仙皇妃胡皴惠允火卦家藏江翻海倒簡筴檢則箕踞及祿進士舉涓縷控鶴髋髀窺觇老套筒冷風臨年例外鸾笙齧臂偏衫搶墒千金難買千門橋堍寝奪擎天柱绮豔任待沈思熟慮蛇盤鏡退兵王土網住萬雉文烈顯麗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