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t on the floor with one's legs stretched out] 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着,形狀像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态。箕,名詞作狀語
箕踞而罵。——《戰國策·燕策》
箕踞乾明佛殿。——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一種輕慢、不拘禮節的坐的姿态。即隨意張開兩腿坐着,形似簸箕。《莊子·至樂》:“ 莊子 妻死, 惠子 弔之, 莊子 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成玄英 疏:“箕踞者,垂兩腳如簸箕形也。”《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高祖 箕踞駡。” 司馬貞 索隱引 崔浩 曰:“屈膝坐,其形如箕。” 宋 洪邁 《夷堅甲志·葉若谷》:“一老嫗自外至,手持錢篋,據胡床箕踞而坐,傍若無人。” 清 曹寅 《夜坐限螢字》:“吾人常不襪,箕踞已忘形。” 王統照 《沉船》:“那好說笑的 顧寶 ,卻在草棚下面箕踞坐着吸那‘大富國’的紙煙。”
“箕踞”是古代一種特殊的坐姿,具有鮮明的文化内涵和态度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箕踞指兩腿隨意張開、膝蓋微曲而坐,形似簸箕()。這種坐姿在古代被視為不拘禮節、傲慢輕慢的表現,常用于表達對他人或禮法的不敬()。
禮儀規範
古人席地而坐時,标準坐姿是雙膝跪地、臀部壓腳後跟(即“正坐”)。箕踞因姿勢隨意,不符合禮制,故被斥為無禮()。
态度象征
經典典籍
文學作品
箕踞在不同語境中可體現兩種極端:一是隱士的灑脫(如莊子),二是對權威的蔑視(如荊轲)。其含義需結合具體場景分析()。
《箕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箕”和“踞”兩個字組成。
部首:
“箕”字的部首是“⺮”,屬于竹部。
“踞”字的部首是“⾛”,屬于走部。
筆畫:
“箕”字總共8畫。
“踞”字總共12畫。
來源:
“箕踞”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一部由清朝康熙帝命令編纂的字典,記錄了當時的漢字用法和解釋。其中收錄了“箕踞”這個詞,用來形容人坐在箕上所擺的姿勢。
繁體:
“箕踞”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和簡體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箕踞”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寫法無法确切得知。
例句:
1. 他在草地上箕踞而坐,似乎在思考什麼。
2. 他箕踞在寶座上,高傲地俯視着衆人。
組詞:
箕具、箕帚、箕筐、踞、踞坐、踞國
近義詞:
踞坐、蹲坐、端坐
反義詞:
興緻勃勃、積極行動、坐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