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尼的一種服裝。開脊接領,斜披在左肩上,象袈裟之類的法衣。 宋 贊甯 《僧史略·服章法式》:“又 後魏 宮人見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一肩衣,號曰偏衫,全其兩扇衿袖,失祇支之禮,自 魏 始也。”《西遊記》第三六回:“那衆和尚,真箇齊齊整整,擺班出門迎接。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
“偏衫”是佛教僧尼所穿的一種法衣,具有以下特點:
形制與穿着方式
由兩片衣料縫合而成,開脊接領,斜披在左肩上,形似袈裟。其設計融合了印度佛教的“祇支”(覆左肩)與“覆肩衣”(覆右肩),後在中國演變為單件服飾。
曆史起源
據宋代贊甯《僧史略》記載,後魏時期(約公元5-6世紀)宮人見僧人袒露右肩,便制作覆蓋雙肩的衣物,稱為“偏衫”。這一改良改變了印度原始的袒右肩傳統,更適應中原文化。
功能與地位
屬于僧尼日常穿着的上服,兼具實用性與宗教象征意義。早期多用于覆肩,後逐漸成為法會、儀式中的正式裝束之一,常與袈裟搭配使用(參考《西遊記》第三十六回描述)。
文獻記載
除佛教典籍外,明清文學作品如《西遊記》也提及偏衫,印證其在中國佛教服飾中的延續性。
偏衫是中國佛教本土化過程中形成的特色僧服,體現了中外文化融合,其斜披左肩、開脊接領的形制在後魏定型,并沿用至明清時期。
偏衫,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由“偏”和“衫”兩個字組成。
· 偏:偏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4。
· 衫:衫字的部首是衣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7。
偏衫一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重校前赤壁賦》:“無辭和淚偏衫薄。”它形容衣衫破舊、單薄不堪。
繁體字為「偏衫」。
在古代,「偏衫」對應的漢字寫作「偏衫兪」。其中「兪」是僮人的衣服,表示這件衣物非常單薄。
他身上的偏衫破爛不堪,露出了一雙瘦弱的手臂。
偏衫無疑是由“偏”和“衫”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常用漢字詞語。在拆分後,可以與其他字詞組合成新的詞語,如“偏離”、“衫衣”等。
與偏衫相近義的詞語有:“破衫”、“破舊衣物”。
與偏衫相反義的詞語有:“華麗衣服”、“富麗堂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