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進士擧 ”。進士科考試。《太平廣記》卷一五七引 唐 盧肇 《逸史·李君》:“ 江陵 副使 李君 嘗自 洛 赴進士擧,至 華陰 ,見白衣人在店, 李君 與語。” 前蜀 馮鑒 《續事始》:“ 隋 大業 初,始舉進士舉。”《太平廣記》卷一五五引《野史·郭八郎》:“ 河中 少尹 鄭復禮 始應進士擧,十上不第,困厄且甚。”
“進士舉”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進士舉”指古代科舉制度中的進士科考試,即選拔進士的特定科目。該詞最早見于隋唐時期,如《太平廣記》記載“應進士舉”即指參加進士科考試。
進士科是古代讀書人晉升仕途的核心通道,唐代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足見其難度和含金量。通過進士科考試者需再經吏部選拔方能授官,類似現代公務員考試。
以上内容綜合了《太平廣記》《續事始》等古籍記載及曆代制度考證。若需進一步了解科舉制度細節,可查閱《中國科舉制度通史》等專著。
進士舉是中國傳統禮制中的一種選拔制度,旨在選拔具有優秀學識和才能的人才,使他們成為官員中的精英。
進士舉的拆分部首是辵(辶)和罒(網旁),其中辵表示“走”,罒表示“網”。根據筆畫計算,進士舉總共有12畫。
進士舉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當時的進士舉是由宰相主持,選拔賢才入仕。後來,宋代改為由皇帝親自主持,制度逐漸完善,成為明清兩代科舉制度的核心,直到1905年被廢止。
進士舉的繁體寫法為「進士舉」。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會因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進士舉在古代常見的寫法為「進士舉」或「進士擧」,多為行書或篆書風格。
明清時期,絕大多數官員都是通過參加進士舉考試獲得官職。
進士狀、進士科、進士及第、進士出身、舉人、舉人科、舉人及第
及第、及第者
落第、落第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