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惊心褫魄 ”。形容十分恐惧。 明 焦竑 《焦氏笔乘·支谈下》:“世方惊心褫魄,我独燕处超然。” 清 唐甄 《潜书·远谏》:“诵吾之言,有不惊心丧魄、手战股栗者,非君也。”
“惊心丧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极度恐惧或震惊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由“惊心”和“丧魄”两部分组成:
二、出处与用法
三、权威释义
四、常见误读提示
示例:
深夜独行荒山时,突如其来的怪声令人惊心丧魄,几乎无法挪步。
若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如“惊魂丧魄”)或用法扩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惊心丧魄》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某种情景或经历极端可怕、让人心灵受到巨大冲击、不寒而栗的感觉。它通常用于描述各种吓人的场面、恐怖的经历或震撼人心的事件。
《惊心丧魄》这个词由三个汉字组成:
1. 惊 (部首:心;笔画:12)
2. 心 (部首:心;笔画:4)
3. 丧 (部首:一;笔画:4)
4. 魄 (部首:鬼;笔画:14)
《惊心丧魄》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书中。它原本是用简体字书写的,对应的繁体字为「驚心喪魄」。
在古时候,「驚心喪魄」这个词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在不同历史时期,汉字的写法会有一定的演变和变化。
以下是几个使用《惊心丧魄》这个词的例句:
1. 那部恐怖电影让我惊心丧魄,一晚上都睡不着觉。
2. 他经历了一次车祸,当时的情景让他觉得惊心丧魄。
3. 进入那座老宅后,他感受到了一种惊心丧魄的恐怖氛围。
组词:惊恐、丧魂、心悸
近义词:恐怖、惊悚、可怖
反义词:平静、安宁、宁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