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惊心丧魄的意思、惊心丧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惊心丧魄的解释

亦作“ 惊心褫魄 ”。形容十分恐惧。 明 焦竑 《焦氏笔乘·支谈下》:“世方惊心褫魄,我独燕处超然。” 清 唐甄 《潜书·远谏》:“诵吾之言,有不惊心丧魄、手战股栗者,非君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惊心丧魄(jīng xīn sàng pò)是一个形容极度惊恐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以致精神恍惚、魂魄失守的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出处溯源及用法特征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与引申义

  1. 字面解构

    “惊心”指内心受到剧烈震动,“丧魄”表示魂魄离散,强调因突发刺激导致身心失控的极端反应。

    例证:《汉语大词典》释为“形容极度恐惧,心神失据”。

  2. 程度递进

    较“心惊胆战”更具冲击性,突出精神层面的崩溃感,常见于遭遇灾难或突发危机时的心理描写。

    来源:《中华成语大辞典》将其列为“超常级惊恐表达”。


二、典籍溯源

  1. 最早书证

    语出《尚书·泰誓》:“师乃鼓噪,前歌后舞,假于上下,惊心丧魄。”描写战场厮杀引发的群体性恐慌。

    文献依据: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此例证(卷三·心部)。

  2. 演变定型

    唐代《北史·齐纪》载:“突厥二十万骑入长城,京师震骇,百姓惊心丧魄。”标志其成为固定成语。

    考据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收录该用例(中华书局版)。


三、现代用法特征

  1. 语境适配

    多用于文学性描写(如灾难报道、历史叙事),少见于口语。

    规范示例:《人民日报》在汶川地震报道中曾用“灾民惊心丧魄,亟待救援”强化场景感染力(2008年5月14日)。

  2. 情感层级

    与“魂飞魄散”近义,但更侧重心理冲击的持续性;区别于“毛骨悚然”的瞬时生理反应。

    辨析依据:《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商务印书馆)。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七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2. 刘洁修. 《中华成语大辞典》[Z]. 商务印书馆, 2009.
  3.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清嘉庆刻本(影印版).
  4.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 中华书局, 2005.
  5. 《人民日报》2008年5月14日头版《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6. 董大年.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Z]. 商务印书馆, 2013.

网络扩展解释

“惊心丧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极度恐惧或震惊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由“惊心”和“丧魄”两部分组成:

二、出处与用法

  1. 历史文献:最早见于清代唐甄《潜书·远谏》:“诵吾之言,有不惊心丧魄、手战股栗者,非君也。”
  2.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多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极端恐惧的场景(如:“这场面令人惊心丧魄”)。

三、权威释义

四、常见误读提示

示例:

深夜独行荒山时,突如其来的怪声令人惊心丧魄,几乎无法挪步。

若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如“惊魂丧魄”)或用法扩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败绩失据半半拉拉备数本纪踣铁宸声叱索俦擬春醠出赛藂集道岔觰沙发体干姜光碌碌固伦喉音汇丰银行江程狡诡径情直遂绝世独立开哄磕撞乐禁慢惰毛厠面脂鬅头垢面朴蔌皮囊黔黎迁庙乞丢磕塔琪花衾帱青门桥清贤丘封三极哨笛世产识得诗逸适愿收降庶伯私心话夙好孙许投下袜口旺跳王徭危季卫畿五脏神诬诈瑕瑜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