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退兵的意思、退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退兵的解釋

(1) [retreat;withdrawa]∶撤退軍隊

傳令退兵

(2) [force the enemy to retreat]∶迫使敵軍撤退

退兵之計

詳細解釋

(1).撤退軍隊。《水浒傳》第四七回:“ 李逵 叫道:‘哥哥,軍馬到這裡了,休要退兵,我與你先殺過去。’”《三國演義》第十一回:“若二處軍馬齊來, 操 必退兵矣。”

(2).指迫使敵軍撤退。 清 沉複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事已至此,應速思退兵之計。”

(3).指敗退的軍隊。《三國演義》第十八回:“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敗;後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驗也?”

(4).指退伍的士兵。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 宋太祖 ﹞又除去禁軍中的老弱,設‘剩員’處理。退兵下到諸郡,仍給兵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退兵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退”和“兵”組成,其核心含義與軍事行動相關,主要指軍隊撤離或停止作戰。根據權威漢語詞典釋義,其詳細含義可歸納如下:

  1. 軍隊撤退:

    • 指交戰中的一方主動或被迫将軍隊從戰場或占領區撤離的行為。這是“退兵”最常用和最核心的含義。
    • 例句參考: “敵軍見大勢已去,隻得下令退兵。”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20頁)
    • 例句參考(古例): “孔明笑曰:‘吾已令關興、張苞伏兵于要路,待魏兵退兵時截殺之。’”(來源: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2. 迫使敵軍撤退:

    • 指通過軍事行動、計謀或其他手段(如展示實力、達成協議),使敵方軍隊撤離。
    • 例句參考: “我軍堅守城池,挫敗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最終迫使敵人退兵。”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14年,第1317頁)
  3. 撤走軍隊;撤回軍隊:

    • 指主動結束軍事行動或解除軍事對峙狀态,将軍隊調離原駐地或沖突區域。
    • 例句參考: “兩國經過談判達成停火協議,雙方同意在規定時間内各自退兵。”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521頁 - 注:此義項在古代文獻中更常見)
  4. 引申義/比喻義:

    • 有時可用于比喻在争論、對抗或壓力下放棄立場或停止行動。此用法相對較少。
    • 例句參考(比喻): “面對确鑿的證據,他無法再狡辯,隻得退兵認輸。”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20頁 - 注:詞典中雖未明示此比喻義,但此用法在實際語言中可見,詞典核心義項可涵蓋其理解基礎)

“退兵”一詞主要描述與軍事沖突相關的撤離行為,既可以指己方軍隊的主動或被動撤退(核心義項1),也可以指通過行動迫使敵方撤離(義項2),或泛指結束軍事對峙狀态(義項3)。其含義緊密圍繞“軍隊”和“撤離/停止作戰”這兩個核心要素展開。在極少數情況下,其軍事含義可被借用于比喻其他領域的讓步或停止對抗行為(義項4)。

參考來源(基于權威紙質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退兵”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指撤退軍隊或迫使敵軍撤退的軍事行動。例如:“傳令退兵”“退兵之計”等表達均體現這一核心意義。


二、詳細解釋

  1. 軍事行動層面

    • 主動撤退:軍隊因戰略調整、戰局不利等原因主動撤離戰場。如《三國演義》中“前以精兵追退兵”即描述追擊撤退的敵軍。
    • 迫使敵軍撤退:通過戰術或威懾手段使敵方撤軍。例如“徐盛見曹操退兵,留管亥率軍萬人守城”(例句)。
  2. 引申與比喻

    • 可比喻在困境中主動放棄或退讓,以求保全自身。例如:“談判陷入僵局時,他選擇暫時退兵以争取時間”。
  3. 其他含義

    • 部分詞典提到“退兵”還可指敗退的軍隊或退伍的士兵,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使用注意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奧藏呗音暴屍八字沒一撇冰人稱藩澄襟稱揚窗屜出現疵物潨洞獨角方正不阿凡驽蓋過官官含苞橫疾吼沫活軟教導矯情飾行浄手蹶撒糠籺空口白話巋然俐齒伶牙黎元洪馬價缦胡纓煤球木瓦弄舌女店主蓬萊閣平巾帻平生潑寒胡戲前窩期諾虬勁丘窟去太去甚饒假熱突突山遊舍近務遠收文俗不可醫貪懫套習天與人歸貼用透明紙托身嗗嘟文婪武嬉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