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胯骨與股骨。《漢書·賈誼傳》:“至於髖髀之所,非斤則斧。” 顔師古 注:“髀,股骨也。髖,髀上也。言其骨大,故須斤斧也。髖音寬。髀音陛。又音必爾反。”亦指臀部與大腿。
(2).比喻互相勾結、勢力強大的諸侯王。語出《漢書·賈誼傳》:“今諸侯王皆衆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 唐 李德裕 《請尊憲宗章武孝皇帝為不遷廟狀》:“自 天寶 以後,兵宿中原,強侯締交,髖髀甚衆。” 宋 司馬光 《和錢學士呈邵興宗》:“蒹葭自幸猶依玉,髖髀何能學奏刀。”
“髋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ān bì,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人體的髋部和大腿骨,即胯骨(髂骨、坐骨、恥骨組成)與股骨,屬于人體下半身的重要支撐和運動部位。
出自《漢書·賈誼傳》:“今諸侯王皆衆髋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此處以“髋髀”類比龐大而難以治理的地方勢力,需用“斤斧”(強力手段)而非“芒刃”(溫和策略)應對。
“髋髀”兼具生理結構與政治隱喻的雙重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賈誼傳》原文及注釋。
《髋髀》是一個表示人的身體部位的詞彙,它指的是人體下肢的一部分,即大腿和髋部的聯合部分。髋髀是人體支撐和運動的重要部位之一。
《髋髀》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骨”和“肉”。它的總筆畫數為21。
《髋髀》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古代人根據人體結構創造的詞語。在繁體字中,“髋髀”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就《髋髀》這個詞而言,在古代有時會寫成“膁腘”、“髆髀”等,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漢字的寫法已經統一為“髋髀”。
1. 她滑倒了,摔傷了髋髀。
2. 長時間坐着不動,容易導緻髋髀肌肉僵硬。
1. 髋盆:指人體骨盆中的髋部。
2. 髋關節:人體上下肢骨骼連接處,具有良好的活動性。
大腿、胯部
上體、上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