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避宼 ”。謂為免遭寇盜侵害而避居他處。《莊子·讓王》:“ 吳 軍入 郢 , 説 ( 屠羊説 )畏難而避寇,非故隨大王也。” 唐 杜甫 《遣興》詩之一:“避寇一分散,饑寒永相望。” 清 方文 《從兄浣叟令昌化又攝臨安将遷馀杭賦此贈之》詩之四:“我欲移家為避宼,他時不慮買山錢。” 清 李調元 《避炎》詩:“避炎如避寇,逐北盡投林。”
“避寇”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避寇”指為躲避戰亂或寇盜侵害而遷移至安全之地。核心含義是逃避外部威脅以保全生命或財産。該詞由“避”(躲避)和“寇”(強盜、入侵者)組成,強調主動回避危險的行為。
古代文獻引用
異體寫法
部分文獻中亦作“避宼”,如清代方文詩句“我欲移家為避宼”,二者含義相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莊子》或杜甫詩作原文。
《避寇》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躲避、逃避侵擾和攻擊。它常常用來描述人們在戰亂時期或被敵人追捕時采取的避難行動。
《避寇》這個詞的部首是辶(辵),它表示與行走、行動有關的意思。筆畫的總數是12畫。
《避寇》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它的繁體寫法是「避寇」。
在古代,「避寇」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最早的寫法為「避寇」,寇字在上面有一個寸部,下面則是「高」字。此後,寫法曆經一些變化,但整體意思沒有改變。
1. 戰争爆發後,人們紛紛離開家園,尋找更安全的地方避寇。
2. 他們在夜晚悄悄離開,希望能避寇逃生。
組詞:避難、避險、避難所
近義詞:躲藏、躲避、逃遁
反義詞:追捕、追擊、襲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