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抵牾的意思、抵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抵牾的解釋

亦作“ 抵啎 ”。抵觸;矛盾。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李谪仙》:“二説辨證 李白 《蜀道難》非謂 嚴武 作,明白如此,則《新唐史》抵牾無疑。”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義下》:“一出名公手,一或抵啎,必他有証佐。”

牴牾:亦作“ 牴啎 ”。 1.抵觸,矛盾。 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況左右配屬, 班 荀 之與 鄭 戴 ,又名牴牾。” 金 王若虛 《史記辨惑一》:“混淆差互,一至於此。蓋不惟牴牾於經,而自相矛盾亦甚矣。”《明史·羅通傳》:“ 通 本 謙 所舉,而每事牴牾,人由是不直 通 。”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居室·聯匾》:“柱圓闆方,柱窄闆闊,彼此牴牾,勢難貼服。” 章炳麟 《秦獻記》:“僕射 周青臣 用面諛顯, 淳于越 相與牴啎,釁成而 秦 燔書。”啎,一本作“ 梧 ”。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五篇:“《隋志》有《列異傳》三卷……兩《唐志》皆雲 張華 撰,亦别無佐證,殆後有悟其牴牾者,因改易之。”

(2).引申謂用言語頂撞、冒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江城》:“翁姑薄讓之,女牴牾不可言狀。翁姑忿怒,逼令大歸。”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戴監生》:“老人遂發怒聲曰:‘稚子何敢牴牾先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抵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ǐ wǔ,主要用于書面語境,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矛盾、抵觸,多用于描述觀點、言論或事物之間的沖突。例如文獻記載前後矛盾,或不同派别的觀點對立,均可稱為“抵牾”。

二、出處與引證

  1. 古代文獻
    •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李谪仙》提到《新唐史》中存在“抵牾”,指書中記載的矛盾。
    • 唐代劉知幾《史通·六家》中稱“名牴牾”,金代王若虛《史記辨惑一》批評某些記載“自相矛盾”,均與“抵牾”含義相近。
  2.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該詞仍用于描述沖突現象,如作家殷謙提及藝人的“八卦新聞”存在“相互抵牾”。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抵牾”強調邏輯或事實層面的矛盾,常見于學術、曆史或正式文本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可參考《苕溪漁隱叢話》《史通》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牾》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抵牾(dí wú)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相互沖突或矛盾的狀态。當兩個或多個事物在某種方面上存在互不相合的情況時,我們可以用抵牾來描述它們之間的矛盾關系。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抵牾》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部首“扌”和牛部部首“牜”。它的總筆畫為13畫,”扌“部部首占4畫,“牜”部部首占9畫。 來源: 《抵牾》這個詞的起源并不十分清楚,但其在古代漢語文獻中已有使用。它的意義與矛盾、相悖等概念有關。 繁體: 《抵牾》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抵」,「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抵牾」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相同。 例句: 1. 他的言辭抵牾,讓人難以辨别他的真實意圖。 2. 這兩篇文章之間存在抵牾,需要進一步分析。 組詞: 抵牾有以下相關的組詞:抵觸、抵制、抵抗、牾力、牾革等。 近義詞: 抵牾的近義詞包括:矛盾、相悖、相互對立、相抵觸等。 反義詞: 抵牾的反義詞可以是:一緻、和諧、一緻同意等。 我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将很樂意再次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