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旌旆 ”。1.旗幟。 晉 陸機 《飲馬長城窟行》:“戎車無停軌,旌斾屢徂遷。” 唐 高適 《燕歌行》:“摐金伐鼓下 榆關 ,旌旆逶迤 碣石 間。”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皇上﹞命選精騎萬餘人,扈行私從僕馬亦復踰萬,旌斾亘三十餘裡。”
(2).猶尊駕、大駕。多用于官員。 唐 賈島 《送周判官元範赴越》詩:“已曾幾遍隨旌旆,去謁荒郊 大禹祠 。” 宋 蘇轼 《與範蜀公書》之一:“日望旌旆之至,不敢復上問。” 清 恽敬 《上舉主笠帆先生書》:“前者旌旆自 江西 移 湖南 ,士聚於庠,商告於市,民要於野,願一叩首馬前。”
(3).借指軍旅。《太平廣記》卷一九○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高骈》:“樓櫓矗然,旌斾竟不行,而驃信讋慄。”
“旌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指代旗幟,尤其與軍事或儀仗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旌斾”為并列結構,合指裝飾華美的旗幟,常見于古代詩文,多用于描述軍隊、儀仗或盛大場景中的旗幟。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用例,可參考《康熙字典》或古代軍事文獻。
旌斾(jīng fèi)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方旋,總筆畫數為20。
旌斾的來源較為複雜。旌,古代官員在行進或各種場合所用的帶有各種标志的旗幡;斾,在古代指幡旗。旌斾合起來指的是旗幟或幡旗。
繁體字是指在字形上較為複雜、形狀較多的漢字。旌斾的繁體字為「旌旆」。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旌斾的古代寫法為「楷書」。
1. 北風卷旌斾,寒日照鞍辔。(出自《西北望阙台》)
2. 他手持旌斾,在風中高舉着。(自編)
旌旆(jīng pǐ):指古代的旗幟。
旌旗(jīng qí):指旗幟,用來表示軍隊或者機關的标志。
旌旗(jīng qí):與旌斾的意義相近,都指旗幟。
幡旗(fān qí):也指旗幟,常用來指軍隊的旗幟。
平凡(píng fán):與旌斾相反的意義,表示普通、不起眼。
希望以上内容能夠滿足你的需求,請知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