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阮鹹 曾于七月七日以竿挂犢鼻褌于庭。後以“曝褌”為疏放不拘之典。 唐 李端 《晚春過夏侯校書值其沉醉戲贈》詩:“曝褌還當屋,張幕便成天。”參閱《晉書·阮鹹傳》。
“曝裈”是一個漢語典故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詞義與讀音
讀音為pù kūn(注音:ㄆㄨˋ ㄎㄨㄣ),由“曝”(曬)和“裈”(古代一種短褲)組成,字面意為“曬褲子”。
詞源與典故
源自《晉書·阮鹹傳》記載:西晉名士阮鹹在七月七日(古俗曬衣日)用竹竿挂“犢鼻裈”(一種短褲)于庭院,以此對抗當時炫富曬華服的風氣,展現其灑脫不羁的性格。
引申含義
後以“曝裈”代指疏放不拘、蔑視世俗禮法的行為,成為文人表達超然态度的典故。例如唐代李端詩句“曝褌還當屋,張幕便成天”即化用此典。
文化關聯
阮鹹屬“竹林七賢”之一,其行為反映了魏晉名士追求自由、反抗虛僞禮教的風尚。該典故常與“曬衣”習俗對比,凸顯反諷與個性張揚的意味。
曝裈(bào kūn)是一個多音字,意思是衣服被曬幹或晾曬。它的部首是衣(衤),總共有13畫。
“曝”是指陽光直射、曬幹的意思,相對的,“裈”則表示褲子。這個詞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衣服被曬幹,另一種是指褲子被曬幹。因此,詞語“曝裈”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理解。
《康熙字典》中的“曝裈”用繁體字寫作“曝褌”。這是因為在過去的漢字寫法中,“裈”常常被寫作“褌”。而在現代漢字中,“褌”已經很少被使用。
古時的“曝裈”寫作“曝裩”,“裩”在古代是指衣袴,懸帶。
在構詞過程中,可以通過加上一些前綴或後綴來形成新的詞彙。例如,“曝壇”(曬壇),“藏曝”(暗中曬幹)等。
1. 今天天氣很好,我曬了一下洗過的衣服,很快就曝裈了。
2. 夏天太陽很猛,褲子曬幹後立刻就曝裈了。
曝曬、日曬、曬幹
風幹、晾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