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田方的意思、田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田方的解釋

宋神宗 熙甯 五年頒行方田制;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按地之肥瘠分五等以定其稅。田方,一方之田。《宋史·食貨志上二》:“凡田方之角,立土為埄,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帳,有莊帳,有甲帖,有戶帖;其分煙析産、典賣割移,官給契,縣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為正。”參見“ 方田法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田方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語義演變分析:

  1. 土地計量單位

    在《周禮·考工記》記載中,“田方”指代方形土地劃分單位,與古代井田制相關。一田方為邊長六尺的正方形面積,常用于水利工程或田畝規劃。該用法多見于先秦文獻,現代已逐漸消失。

  2. 姓氏與人名

    作為複姓,“田方”源于春秋時期齊國公族分支,《通志·氏族略》載其出自姜姓。現代該姓氏罕見,現存于《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的稀有姓氏名錄。著名演員田方(1911-1974)曾任北京電影制片廠首任廠長,這一專名在現代更具認知度。

  3. 方言詞彙

    晉語區部分方言保留“田方”指代“田埂”的用法,如《山西方言志》記錄太原郊區仍存在此表述,強調田地邊緣的方位屬性。此類地域性語義未被現代漢語通用詞典收錄。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第3版)、中華書局《周禮注疏》及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田方”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與宋代土地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語來源與定義

“田方”出自宋神宗熙甯五年(1072年)推行的方田均稅法,屬于王安石變法中的土地改革政策。其核心是将土地劃分為方形單位進行丈量和征稅。

二、具體内容

  1. 土地劃分标準
    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約合5裡)為基準,劃定一個正方形區域作為“一方”。
    根據宋代度量換算,一方土地面積為: $$ text{總面積} = 41 text{頃}66 text{畝}160 text{步} $$
    (1頃=100畝,1畝=240步²)。

  2. 征稅依據
    按土地肥瘠程度分為五等,分别制定稅額,實現“均平賦稅”的目标。

三、曆史文獻佐證

《宋史·食貨志》記載了具體實施方式:

“凡田方之角,立土為埄,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帳、莊帳、甲帖、戶帖……皆以今所方之田為正。”

四、其他含義

“田方”也是中國著名演員(1911-1974),北京電影演員劇團首任團長。但在曆史文獻中主要指土地制度術語。

建議通過《宋史》或王安石變法相關研究獲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鄙縣吵嘴楚山巫水楚室次緒倒放大序大院放過放債棼刍佛扃附疣贛婁閤署毫帛合縱合作社花門懽服湖南省檢素積蠹接續解舟旌儒廟搢綎坎止流行匡衡鑿壁寬重浪蕊浮花連星靈粹靈象厘損龍翔虎躍蒙谷悶葫蘆蜜色木沉産子牛具披決遷都奇蹄目人口稅任上人豕商埠慎容誓詞勢頭滔蕩晚香玉未若無彊五心相公祥金賢快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