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柱。《漢書·叔孫通傳》:“羣臣飲,争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拔劍擊柱,弔影慙魂。”後亦用以指臣下争功無禮。《隋書·經籍志一》:“ 漢氏 誅除 秦 項 ,未及下車,先命 叔孫通 草緜蕝之儀,救擊柱之弊。”
“擊柱”是一個具有曆史淵源和引申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基本釋義
指“刺柱”這一具體動作,常見于古代曆史場景。例如《漢書·叔孫通傳》記載群臣飲酒争功時“拔劍擊柱”,南朝江淹《恨賦》中也有類似描述。這一行為後來被引申為臣子争功失禮的象征。
曆史典故
源自漢代叔孫通制定禮儀前的混亂朝堂:大臣醉酒後常以劍擊打宮殿梁柱,體現禮制缺失下的失序狀态。《隋書》亦提及此典故,說明其作為曆史事件的典型性。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衍生為“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常用于比喻競賽、争鬥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環節,如射箭比賽最後一箭定勝負的場景。
使用場景
需注意:古代用法側重具體動作與社會禮儀的關聯,現代引申義則更強調抽象化的“關鍵性”。不同語境下需結合文獻或表達意圖選擇適用含義。
“擊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擊打木柱,源自于古代的射擊比賽中的一種技術動作。
“擊柱”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手部)和“木”(木部)。它總共有9個筆畫,屬于偏旁部首的組合字。
《擊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射擊運動,是一種技術動作的稱謂。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擊柱」。
在古代文獻中,漢字“擊柱”有着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擊楮」,其中“楮”為柱子的古稱。
1. 他以高超的技術,一箭擊中了遠處的木柱。
2. 在射箭比賽中,選手們競相擊柱,展示自己的技藝。
擊敗、擊劍、擊鼓、擊敗、擊中
射中、命中、打中
未中、失手、偏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