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劫奪的意思、劫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劫奪的解釋

(1) [plunderage]∶掠奪的行動或事例;尤指盜用船上的貨物

(2) [seize by force]∶用武力奪取[財物或人]

詳細解釋

亦作“刧奪”。亦作“刦奪”。亦作“刼奪”。搶劫奪取。《史記·日者列傳》:“君子内無飢寒之患,外無劫奪之憂。” 唐 高適 《同河南李少尹畢員外宅夜飯洛陽告捷遂作春酒歌》:“ 彭門 劒門 蜀山 裡,昨逢軍人刼奪我。”《敦煌變文集·張義潮變文》:“ 元弘 本使 王瑞章 ,奉勅持節北入 單于 ,充冊立使。行至 雪山 南畔,遇逢背逆 迴鶻 一千餘騎,當被刧奪國冊及諸勅信。”《元典章新集·刑部·防盜》:“﹝ 江 淮 ﹞瀕 江 靠海水面闊達,内有船戶十萬餘戶,其間逃役結黨成羣,以攬載為由,中途将客殺死,刧奪財物。” 清 褚人穫 《堅瓠補集·葉公滑釐子合傳》:“染其習者,即親如骨肉,亦互相刦奪。” *********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他們有了資本,于是也有機會去劫奪勞動的結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劫奪”是一個動詞,指通過武力、欺騙等不正當手段強行奪取他人財物或權利的行為,具有明顯的非法性和道德譴責意味。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以暴力、脅迫或欺詐方式奪取他人財物或權益,常見于非法侵占場景。例如:“海盜劫奪商船貨物”“劫奪他人財産”。

二、延伸解析

  1. 行為特征
    強調手段的強制性,如《史記·日者列傳》記載“外無劫奪之憂”,體現對人身或財産安全的威脅。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法律、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戰争掠奪(如敦煌文獻中“軍人刼奪”)、資源侵占(如“劫奪資源”)等。

三、相關詞彙

四、例句參考

  1. 古籍用例:唐代高適詩中“軍人刼奪我”反映戰亂中的劫奪現象。
  2. 現代示例:“劫奪行星能量”用于占星術語(需注意此用法非通用語義)。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漢典的完整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二

劫奪

劫奪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劫”和“奪”兩個字組成。其中,“劫”字的部首是力,總計包含6個筆畫;“奪”字的部首是夂,總計包含4個筆畫。

劫奪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是從類似的意義詞彙演變而來的。在古時候,劫奪的寫法為“劫奪”。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繁體字的寫法為「劫奪」。隨着漢字的發展演變,逐漸演變為現代簡化漢字的形式。

劫奪在現代漢語中的含義為用武力、強行搶奪或奪取他人的財物或權益。它可以指代盜竊、搶劫等非法行為,也可以指代侵占、剝削等非正當手段獲取利益。例如:

他們劫奪了銀行的現金。

這個詞可以通過與其他漢字組詞,構成新的詞彙,例如:搶劫、劫機、大劫、搶奪等。

與劫奪相近義的詞彙有:搶劫、搶奪、搶奪、劫掠等。

與劫奪相反義的詞彙有:贈予、交換、分享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