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考的意思、三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考的解釋

(1).古代官吏考績之制。指經三次考核決定升降賞罰。《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孔穎達 疏:“言帝命羣官之後,經三載,乃考其功績;經三考則九載,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後漢書·朱浮傳》:“然以 堯 舜 之盛,猶加三考……而閒者守宰數見換易,迎新相代,疲勞道路。” 唐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兩衙多請假,三考欲成資。” 宋 蘇轼 《與蒲誠之書》:“然某盡今歲方得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資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則於 誠之 為太淹緩,安用也。”

(2).指考試官員的三種項目。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官職》:“三考者,試流外之官,一曰書,二曰計,三曰時務。”

(3).稱舊時科舉中的“鄉試”、“會試”、“殿試”為“三考”。《何典》第九回:“雖然不是三考裡出身,也該做此官,行此禮,誰知他卻一味裡吃食弗管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考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中分三次進行的考績程式。具體釋義如下:

一、本義:官吏考績制度

指中國古代對官員政績分階段考核的三次評定制度,通常包括“初考”“再考”和“通考”。

二、引申義:多重考核的統稱

現代語境中可泛指需經多次審查或測試的流程,例如:

三、文化意涵

“三考”制度體現了古代中國“循名責實”的治理智慧,強調長期觀察與動态評估。其設計兼顧短期績效與長期穩定性,如《文獻通考·職官考》所述:“三考以定殿最,所以重名器也。”,這一制度對東亞官僚體系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三考”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一、古代官吏考績制度

指通過三次考核(通常每三年一次,共九年)決定官員的升降賞罰。此制度最早見于《書經·舜典》記載:“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運作方式:官員每三年接受一次政績評估,累計三次考核(九年)後,根據結果對賢能者晉升,平庸或不合格者降職。漢唐等朝代均沿用此制,成為古代官員管理的重要機制。


二、科舉考試的三個階段

明清時期,“三考”代指科舉中的三級考試:

  1. 鄉試:在各省城舉行,考中者稱“舉人”;
  2. 會試:在京城禮部舉行,考中者稱“貢士”;
  3.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确定進士名次。
    考生需逐級通過,殿試後按成績分為“三甲”(狀元、榜眼、探花等),成為古代選拔人才的核心路徑。

三、官員選拔的考核項目

部分朝代(如清代)對低級官吏(流外官)的考核包含三項内容:

  1. 書:文書撰寫能力;
  2. 計:財政計算能力;
  3. 時務:處理實際政務的能力。
    通過這三項測試者方可晉升,體現了古代對官員綜合能力的要求。

其他引申用法

現代語境中,“三考”偶爾被借用指代公務員考試體系,如“小省考、國考、省考”三類考試并稱,但此用法非傳統含義,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

“三考”的核心含義集中于古代官吏考核與科舉制度,需根據史料或上下文明确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舜典》《隨園隨筆》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自得報捷别籍異居冰奁比數逼租欂盧笞箠初露鋒芒搭包單食悼楚颠人都老短褐不完而還防弭風標公子攻伐貫屬熯焚寒膚旱蓮酣遊毀罰回首婚儀剪紙片裌裙解人頤進艸錦壤款紋了風臉型林臯流水闆慮難冒橛瓶竭罍恥普兒錢強食自愛青蓮舍情昵輕容圈圈日進鬥金軟尺如饑如渴賞奇析疑勝事甚嚣塵上身殉淑儀灣灣位行塕埲消豁嬉集嘻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