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官吏考績之制。指經三次考核決定升降賞罰。《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孔穎達 疏:“言帝命羣官之後,經三載,乃考其功績;經三考則九載,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後漢書·朱浮傳》:“然以 堯 舜 之盛,猶加三考……而閒者守宰數見換易,迎新相代,疲勞道路。” 唐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兩衙多請假,三考欲成資。” 宋 蘇轼 《與蒲誠之書》:“然某盡今歲方得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資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則於 誠之 為太淹緩,安用也。”
(2).指考試官員的三種項目。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官職》:“三考者,試流外之官,一曰書,二曰計,三曰時務。”
(3).稱舊時科舉中的“鄉試”、“會試”、“殿試”為“三考”。《何典》第九回:“雖然不是三考裡出身,也該做此官,行此禮,誰知他卻一味裡吃食弗管事。”
“三考”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指通過三次考核(通常每三年一次,共九年)決定官員的升降賞罰。此制度最早見于《書經·舜典》記載:“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運作方式:官員每三年接受一次政績評估,累計三次考核(九年)後,根據結果對賢能者晉升,平庸或不合格者降職。漢唐等朝代均沿用此制,成為古代官員管理的重要機制。
明清時期,“三考”代指科舉中的三級考試:
部分朝代(如清代)對低級官吏(流外官)的考核包含三項内容:
現代語境中,“三考”偶爾被借用指代公務員考試體系,如“小省考、國考、省考”三類考試并稱,但此用法非傳統含義,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
“三考”的核心含義集中于古代官吏考核與科舉制度,需根據史料或上下文明确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舜典》《隨園隨筆》等文獻原文。
“三考”這個詞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含義。它指的是對同一門科目或者某項考試的三次測試或評估。
“三考”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木”,其中“言”表示此詞是與語言有關的詞彙,而“木”則是表明此詞與木材或相關的事物有關。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筆畫數,這個詞共有14畫。
“三考”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沒有明确的文獻記載它的起源。它可能是在教育評估中逐漸形成的專業術語,也可能是在日常漢語中形成的習慣用語。
“三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按照相同的部首和筆畫進行書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會有一些變化。對于“三考”這個詞,個别漢字字形可能會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沒有變化。
1.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老師進行了三考評估。
2. 她在高考前進行了三考訓練,以便應對各種考試題型。
組詞方面,與“三考”相關的詞彙有:
1. 一考:進行一次考試或評估。
2. 二考:進行兩次考試或評估。
3. 考試:對知識、能力等進行測試的活動。
4. 評估:對某一事物進行全面的評價和判斷。
與“三考”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三次評價。
2. 三次測試。
相對的,與“三考”意義相反或不相關的詞語有:
1. 單次考試。
2. 單次評估。
總結起來,“三考”是指對同一門科目或某項考試進行三次測試或評估的活動,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評價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