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還視,巡視。《禮記·曲禮下》:“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2).觀看。 晉 張載 《七哀詩》之二:“觀望無所見,惟覩松柏陰。”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李清》:“因至堂北,見北戶斜掩,偶出顧望,下為 青州 ,宛然在目。” 清 唐甄 《潛書·法王》:“如旅夜行,目無所見,不辨東西;雞再號,顧望一方,微有爽色,而知日之出於是也。”
(3).猶豫觀望。《後漢書·申屠剛傳》:“羣衆疑惑,人懷顧望。”《新唐書·來瑱傳》:“初, 仲昇 被圍,而 江陵 呂諲 病, 瑱 顧望不即救,及師出, 仲昇 已沒。” 宋 蘇舜欽 《上範公參政書》:“閣下若更畏縮循默,顧望而不為,則不唯國計漸隳,亦恐禍患及身矣。” 明 彭時 《彭文憲公筆記》:“及議, 夏太監 堅言不可,衆顧望不言,乃已。”
(4).指顧慮,畏忌。《梁書·劉潛傳》:“在職彈糾無所顧望,當時稱之。”《北齊書·司馬世雲傳》:“時 世雲 母弟在 鄴 ,便傾心附 景 ( 侯景 ),無復顧望。” 清 薛福成 《贈資政大夫前兵部侍郎廣西巡撫壯節鄒公行狀》:“嫌疑禍福,無少顧望,臨危蹈艱,累奮奇績。”
“顧望”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四個義項,結合古籍用例及權威解釋整理如下:
還視、巡視
指回頭或環視四周的動作。例如《禮記·曲禮下》提到“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強調在特定場合需環視周圍再應答的禮儀。
觀看
表示觀察或注視。如唐代薛用弱《集異記補編·李清》中“偶出顧望,下為青州,宛然在目”,描述登高遠眺的場景。
猶豫觀望
形容因疑慮而躊躇不決的狀态。《後漢書·申屠剛傳》載“人懷顧望”,體現群體性遲疑;宋代蘇舜欽亦用此詞批評官員的畏縮态度。
顧慮、畏忌
指因擔憂而有所保留。如《北齊書·司馬世雲傳》中“無復顧望”,說明毫無顧忌的決斷。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較少使用。不同義項的區分需結合上下文,如“顧望”在軍事文獻中常指“猶豫”,而在禮儀場景則側重“環視”。
顧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顧”和“望”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顧”字的部首是人,它包含12個筆畫; “望”字的部首是月,它包含6個筆畫。
來源: “顧望”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卷九十四·樊毅列傳》中,原文是:“徐公莅事及贊故同列闾。”其中的“顧望”一詞表示對人顧及關懷之意。
繁體: 繁體字“顧望”與簡體字“顧望”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的演變經曆了多次改革。據古籍記載,先秦時期的《說文解字》将“顧”字寫作“囟臼”;到了今天,“顧”字的寫法已經演變為左右結構,下面是“臼”字加一橫,中間是一個像人頭的部分; “望”字在古時候寫作“朢”,形狀與現在稍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例句: 1. 他站在山頂上,顧望着遠處的美麗風景。 2. 在重要的決策之前,我們應該顧望各方面的利弊。 3. 他一直以來都顧望着這個機會,終于等到了。
組詞: 顧忌、顧慮、顧及、顧全、顧名思義、眼前利益不顧後果、回頭是岸
近義詞: 照望、照顧、留意、留心、關注
反義詞: 無視、忽視、漠視、不顧、視而不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