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cient books]
聖賢事業,俱在方冊。——韓愈《與孟尚書書》
簡牍;典籍。 漢 蔡邕 《東鼎銘》:“保乂帝家,勛在方冊。” 唐 張九齡 《賀赦表》:“臣聞古之王政,雖在方冊,将崇舊典,必俟聖君。”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方冊》:“方冊雲者,書之於版,亦或書之竹簡也。通版為方,聯簡為冊。” 明 張甯 《方洲雜言》:“ 唐舉 、 許負 而下,載諸方冊者皆其驗者,不驗而弗傳者尤多也。”
方冊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書寫用的簡牍彙編,後引申為典籍、文獻的總稱。以下從形義演變、權威釋義及古籍用例三方面詳細解析:
「方」 本指方形木牍(單片書寫載體),「冊」 象形竹簡編連成卷之态(《說文解字》:「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二者結合指編連成冊的方形簡牍,為先秦至漢晉時期主要文獻載體。
權威佐證: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427頁明确釋義:「方冊,指簡牍。古代書寫于方版或編連的竹簡上,故稱。」(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隨着簡牍時代終結,「方冊」從具體書寫載體演變為經典著作的象征,成為文化傳承的符號。北宋程颢《程氏遺書》雲:「方冊所載,無非聖賢之言。」此處即以「方冊」代指儒家經典。
古籍例證:
《朱子語類》卷十:「讀書須是看著那方冊上字。」(來源:中華書局《朱子語類校注》)
權威辭書均強調其雙重内涵:
學術參考:
王力《古代漢語》指出:「方冊并稱,實為簡牍制度之遺存。」(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教材)
「方冊」承載中華文明從物質載體到精神符號的升華,其價值體現在:
研究文獻:
錢存訓《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人民出版社)詳考方冊形制演變。
“方冊”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方冊(拼音:fāng cè)原指古代的簡牍、典籍,即記載聖賢思想或曆史文化的書籍。例如韓愈在《與孟尚書書》中提到:“聖賢事業,俱在方冊。”
字面含義
引申意義
現代多用于形容經典著作或博學之人,例如:“他的學識如方冊般淵博。”
(注:如需查看更多曆史用例或完整文獻,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陛奏不帶頭巾男子漢不服蔔郊不明餔子扯葉兒敕戒出入法待會慸介帝唐逗嘴斷滅垛充凡·愛克兄弟放射性武器沸湧分文鳏窮孤妍哈巴颃颉賀鑄輝特彙湧櫼枊嗟食金德巾絮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太辌車兩握流動資金每日裡孟什維克密結明府凝淡攀越陪哭搶市前挽後推巧不可階竅合七寶高車惬心磬折欽崟窮井日短柔筋脆骨捎馬生意人矢服炭畫王靈官忘神文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