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廣大地區糧盡炊斷。《三國志·魏志·衛顗傳》:“當今千裡無煙,遺民困苦。”
“千裡無煙”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iān lǐ wú yā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廣大地區糧盡炊斷,形容因戰亂、災荒等導緻的大範圍荒涼景象,百姓生活困苦。出自《三國志·魏志·衛觊傳》:“當今千裡無煙,遺民困苦。”
出處與背景
成語最早見于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志》,用于描述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民生凋敝的狀态。後世如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中也有引用:“目斷平野,千裡無煙。”
結構與用法
使用場景
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戰争、饑荒後的慘狀。例如:“曆經戰火,昔日繁華之地已成千裡無煙之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漢語成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千裡無煙》是一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千裡之外沒有煙塵,形容景色宜人,清新無污染。
《千裡無煙》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千:部首口,總筆畫4;
裡:部首裡,總筆畫7;
無:部首無,總筆畫4;
煙:部首火,總筆畫8。
《千裡無煙》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作《秋夜寄邱員外》中。詩中寫到:“獨樓愁思正黯然,千裡無煙自玉關。”意思是秋夜孤樓中思念邱員外,千裡之外的玉門關處無煙,寓意遠離塵嚣。
《千裡無煙》的繁體字為「千裡無煙」。
《千裡無煙》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如下:
千:一丨幾,總筆畫6;
裡:丨冖,總筆畫7;
無:丨殳,總筆畫4;
煙:丨火,總筆畫8。
他走過千山萬水,終于到達了千裡無煙的一處山間小村。
千裡風景、無煙世界、千裡浮雲等。
千裡風光、千山萬水。
一寸有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