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搤臂齧指的意思、搤臂齧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搤臂齧指的解釋

漢 王充 《論衡·感虛》:“ 曾子 出薪於野,有客至而欲去。 曾母 曰:‘願留, 參 方到。’即以右手搤其左臂。 曾子 左臂立痛,即馳至問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來欲去,吾搤臂以呼汝耳。’”《後漢書·周磐傳》:“ 磐 同郡 蔡順 ……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 順 不還,乃噬其指。 順 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來,吾噬指以悟汝耳。’”後以“搤臂嚙指”指至孝之人與父母心相感應。 清 錢謙益 《故福建建甯府推官待贈吏科給事嘉善柯君墓志銘》:“君初舉進士觀政,得 贈公 家書,心動曰:‘無病何以非手跡耶?’請急馳歸。及門而 贈公 病革矣……人以是知搤臂嚙指,古孝子非虛語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搤臂齧指”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è bì niè zhǐ,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詞結構與本義


二、典故與出處

該成語源自古代孝道故事,強調至親之間的心靈感應:

  1. 曾子故事(出自《論衡·感虛》):
    • 曾子外出砍柴時,家中來客欲離開。曾母為挽留,掐自己左臂,曾子忽感左臂疼痛,立即返家。此例說明母子連心。
  2. 蔡順故事(出自《後漢書·周磐傳》):
    • 蔡順外出拾柴,母親因客至而咬指,蔡順感應後迅速歸家。後以“齧指”代指孝子與父母的情感聯結。

三、含義演變與使用場景


四、例句參考


五、近義與關聯表達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原文或例句,可參考《論衡》《後漢書》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搤臂齧指

搤臂齧指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搤、臂、齧和指四個字組成,總共9個部首,一共有19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是描述一種緊張或者焦慮的情緒表達。

在繁體字中,搤臂齧指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類似,隻是部分字形有所變化。其中,“搤”在繁體中為“擷”,“齧”為“齧”。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搤臂齧指的字形也有差異。例如,“齧”在古代中寫作“顳”,“指”則寫作“绨”。這些變化反映了漢字書寫演變的曆史。

下面是一個例句,用于展示搤臂齧指的使用情境:
「華夏大陸沉浸在緊張的比賽中,運動員們搤臂齧指,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賽中。」

除了上述的例句之外,搤臂齧指也可以用于構成其他詞語,例如搤傷、齧咬、指甲等。

搤臂齧指的近義詞可以是捏緊拳頭、焦慮不安。反義詞可以是輕松自在、心情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