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相的尊稱。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上調羹,妃剖橙榴,折芭蕉,分餘甘,遣臣婢竟遺賜,曰:‘主上每得四方美味新奇,必賜師相,無頃刻廢忘。諭師相知。無忘。’” 明 高明 《琵琶記·丹陛陳情》:“其所議婚姻事,可曲從師相之請,以成《桃夭》之化。” 陳衍 《元詩紀事·貢師泰<西湖竹枝詞>》:“此詩依《鐵崖竹枝》倡和本録入,其本集所載稍不同雲:‘ 葛嶺 西邊師相宅,潭潭府第欲連雲。’”
“師相”是古代漢語中對宰相的尊稱,主要用于宋、明等時期的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師相”指代宰相,含有敬重意味。該詞由“師”(教導者)與“相”(輔政大臣)組合而成,突顯宰相在治國中的導師地位。
文獻用例
“師相”是古代對宰相的敬稱,兼具政治與禮儀色彩,常見于宋明文獻,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用法。
《師相》(shī xiàng)是一個漢語詞語,含義指導師之相貌或神态。
《師相》的拆分部首是“帀”和“目”,部首“帀”的筆畫數為2,部首“目”的筆畫數為5。
《師相》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以現代簡體字書寫的。在繁體字中,它的書寫形式為「師相」。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簡化漢字有所不同。在古時候,師相的寫法為「師相」,其中的「師」是以「帀」作為部首,而「相」則是以「目」作為部首。
1. 他一身正氣,師相莊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這位老師的師相和風度都給學生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
師長、師道、師心、師友
師表、師者
徒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