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旌斾的意思、旌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旌斾的解释

亦作“ 旌旆 ”。1.旗帜。 晋 陆机 《饮马长城窟行》:“戎车无停轨,旌斾屡徂迁。” 唐 高适 《燕歌行》:“摐金伐鼓下 榆关 ,旌旆逶迤 碣石 间。”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皇上﹞命选精骑万餘人,扈行私从僕马亦復踰万,旌斾亘三十餘里。”

(2).犹尊驾、大驾。多用于官员。 唐 贾岛 《送周判官元范赴越》诗:“已曾几遍随旌旆,去謁荒郊 大禹祠 。” 宋 苏轼 《与范蜀公书》之一:“日望旌旆之至,不敢復上问。” 清 恽敬 《上举主笠帆先生书》:“前者旌旆自 江西 移 湖南 ,士聚於庠,商告於市,民要於野,愿一叩首马前。”

(3).借指军旅。《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高骈》:“楼櫓矗然,旌斾竟不行,而驃信讋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旌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分解与文献应用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构成 “旌”指古代以牦牛尾和彩色羽毛装饰竿头的旗帜,《说文解字》释为“析羽注旄首”,具有指挥军队或昭示身份的作用;“斾”通“旆”,《尔雅》注为“继旐之旗”,特指旗帜边缘的垂饰,后泛指旗帜。二字组合后,既保留具体物象特征,又衍生出权力象征意义。

二、历史语境中的三重内涵

  1. 军事标识:据《周礼·春官》记载,旌斾在车战中承担“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的指挥功能,不同形制的旗帜对应不同等级将帅;
  2. 仪仗象征:《新唐书·舆服志》详述五品以上官员出行“建旌斾于车”,通过旗帜规格彰显社会地位;
  3. 文学意象:杜甫《北征》中“旌斾夹两山”以旗帜代指军队,李白《发白马》用“箫鼓聒川岳,旌斾蔽云霓”渲染军容之盛。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标注为“古代旗帜的统称”,其语义演变折射出中国古代礼制与军事文化的深度交融。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及古典文学赏析领域,日常语境中已鲜见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旌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通常用于指代旗帜,尤其与军事或仪仗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字义分解

2.词义解析

“旌斾”为并列结构,合指装饰华美的旗帜,常见于古代诗文,多用于描述军队、仪仗或盛大场景中的旗帜。例如:

3.用法与延伸

4.相关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文用例,可参考《康熙字典》或古代军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干百合搬九保国寺兵彊则灭驳驳劣劣才疏意广乘坚策肥成袭筹笔垂辉楚界汉河道道地地盗印东郡斗怪争奇断死方向盘蕃衍父国伏膺干持干凈土蛊蚘诡拙回圆火景火王奬赞兼洽戢敛具全沮慑剀挚栲栳圈闚视落下礼失而求诸野没而不朽昧诡蒙辜米谷慕习牛下歌乾谿侨吴七禽芟芟韶护社零星生肖诗钞收誉说词特殊环境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文冢先逝细度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