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披裘負薪的意思、披裘負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披裘負薪的解釋

漢 王充 《論衡·書虛》:“傳言 延陵 季子 出遊,見路有遺金。當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 季子 呼薪者曰:‘取彼地金來!’薪者投鐮於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視之下,儀貌之壯,語言之野也?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後遂以“披裘負薪”為高士孤高清廉,隱逸貧居之典。 唐 王績 《遊北山賦》:“勿據梧而策杖,亦披裘而負薪。”亦省作亦省作“披裘”。 北周 庾信 《小園賦》:“三春負鋤相識,五月披裘見尋。” 唐 李白 《杭州送裴大澤時赴盧州長史》詩:“五月披裘者,應知不取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披裘負薪”是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典故,最早見于東漢王充《論衡·書虛》。該成語的字面含義為“身披皮裘、背負柴薪”,深層則承載着高潔品格的象征意義。

從典故溯源來看,《論衡》記載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出遊,見道旁有遺金,遂呼路旁砍柴的披裘者拾取。披裘者憤然揮鐮斥曰:“吾當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遺金者哉!”這段對話展現了古代隱士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精神境界。唐代學者李翰在《蒙求》注中特别強調,披裘者“雖貧儉自勵,非義不為”,進一步強化了其道德象征。

在語義流變過程中,該典故逐漸凝練為成語。宋代《太平禦覽》将其收入“逸民部”,歸類為隱逸文化的典型符號。明清時期文人筆記中,常以“披裘負薪”喻指清廉自守的處世态度,如《夜航船》評述此典“足寒志士之心”。

現代漢語使用中,該成語多用于褒揚兩種品格:一者形容安貧樂道的生活态度,二者特指拒絕不義之財的廉潔精神。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義為“比喻清廉自守,不貪非分之財”,這一解釋已成為學界共識。

網絡擴展解釋

“披裘負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ī qiú fù xīn,形容志高行潔、孤高清廉的隱士。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典故


用法與示例


相關擴展


“披裘負薪”通過具體典故,生動刻畫了隱士的清廉與孤高,是漢語中褒揚品德的重要成語。其核心在于強調精神追求高于物質欲望,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

别人正在浏覽...

飽載诐說部秩菜蚜長衢酲困澄旻成品宸宇褫褙儲季大帽子當斷不斷多此一舉風紀扣風漣符節官岡坂攻其不備廣寒秋航運懷璧撶楸隳裂戢藏疾進鯨罟筋液譏噪蠲敝崇善峻格俊茂開迳開濬孔子離合的神光陋狹媚寝明本泮坼頻伽鳥破蕩前藻全軍覆滅乳臭未除散匪詩案市邑壽數獸兕刷箒铄景泣金桃花水霆駭彤丹蛻形往返蝸行牛步無鹽女卸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