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王充 《論衡·書虛》:“傳言 延陵 季子 出遊,見路有遺金。當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 季子 呼薪者曰:‘取彼地金來!’薪者投鐮於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視之下,儀貌之壯,語言之野也?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後遂以“披裘負薪”為高士孤高清廉,隱逸貧居之典。 唐 王績 《遊北山賦》:“勿據梧而策杖,亦披裘而負薪。”亦省作亦省作“披裘”。 北周 庾信 《小園賦》:“三春負鋤相識,五月披裘見尋。” 唐 李白 《杭州送裴大澤時赴盧州長史》詩:“五月披裘者,應知不取金。”
“披裘負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ī qiú fù xīn,形容志高行潔、孤高清廉的隱士。以下是詳細解釋:
“披裘負薪”通過具體典故,生動刻畫了隱士的清廉與孤高,是漢語中褒揚品德的重要成語。其核心在于強調精神追求高于物質欲望,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
《披裘負薪》是一個成語,意為背負着薪水和裘皮。形容人們辛勤勞作,勤奮努力。
《披裘負薪》的部首分别是《衣》和《辛》,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13畫、7畫、12畫。
《披裘負薪》出自《孟子·離婁上》:“仕不怨天,不尤人﹔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這、不怨天,不尤人,皆由己擇也。披裘負薪,唯人是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無非好生之類也。”
《披裘負薪》的繁體字為《披裘負薪》。
在古時候,漢字《披裘負薪》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如《披裘負薪》。
1. 他每天早出晚歸,披裘負薪,為了能給自己的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2. 她像《披裘負薪》一樣,勤勤懇懇地工作,從不給别人添麻煩。
勤勞、辛勤、努力、奮發
勤奮、努力、辛勤、刻苦
懶惰、怠惰、懶散、消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