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谄佞柔媚。《新唐書·楊虞卿傳》:“ 虞卿 佞柔,善諧麗權幸,倚為姦利。” 宋 梅堯臣 《送李逢原》詩:“行當思吾言,非教子佞柔。”
“佞柔”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nìng róu(部分資料注音為 níng róu,但主流詞典以 nìng 為準)。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人以虛僞、谄媚的态度迎合上級或權貴,通過軟弱順從的方式獲取利益或寵信。該詞由“佞”(奉承)和“柔”(順從)組合而成,強調表面溫和實則功利的行為特征。
該詞含明顯貶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其核心在于通過虛僞的柔順态度謀取利益,與單純的禮貌或謙遜有本質區别。
“佞柔”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一個人善于虛僞和奉承的特質。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利用他人的弱點或者善于迎合他人意圖,以達到自己目的的人。
“佞”字拆分為“人”部和“仁”字,總計5畫;“柔”字拆分為“木”部和“人”字,總計9畫。
“佞柔”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國的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中庸,民胥和。”這句話強調人在處事做人的時候應該保持中庸之道,即不偏激也不消極。而逐漸演進擴展,出現了“佞柔”一詞。在繁體字中,它的書寫形式為“佞㑔”。
據史書記載,古時候的“佞柔”字有不同的寫法,比如“佞柔”可以分别換成“儜儴”、“朿攵”等。
他總是以佞柔的方式讨好上司,以獲得更多的機會。
佞人、佞巧、佞幸
奉承、讨好、巴結
正直、堅毅、坦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