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摹拓 ”。1.依樣描制,複制。《魏書·崔玄伯傳》:“始 玄伯 父 潛 為兄 渾 誄手筆草本, 延昌 初,著作佐郎 王遵業 買書於市偶得之…… 武定 中, 遵業 子 松年 以遺黃門郎 崔季舒 ,人多摹搨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搨,不少怠。”
(2).拓印碑刻金石等。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繹山》:“ 始皇 刻石紀功,其文字 李斯 小篆。 後魏 太武帝 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為楷則。”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雪蓑道人大壽字》:“ 王培荀 《聽雨樓隨筆》雲:‘……道人於 南山 磨崖,書大“壽”字。刻成,橫畫間可卧一人。’按此‘壽’字,不知今在否。如能摹搨一紙,亦偉觀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十一節:“好字因好刻得保存于久遠,并由此發現摹搨術。”
“摹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通過模仿描制進行複制的行為,既包含對書畫作品的臨摹學習,也包含對碑刻金石的拓印技術。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寫作“摹拓”,兩種寫法通用。
書畫學習
古代繪畫學習者通過臨摹名家作品掌握技法,如觀察原作線條、色彩後進行仿制,這是傳統藝術教育的重要方法。
文物複制
用于碑刻、青銅器等文物的拓印,如《魏書·崔玄伯傳》記載的摹搨誄文案例,說明其作為複制技術的實用性。
後衍生出“模仿學習”的抽象意義,既可指藝術領域的借鑒,也可泛指對他人行為或作品的效仿,如宋代周密《齊東野語》中描述的皇家摹搨書畫行為。
需要說明的是,部分網絡釋義存在混淆“普法機構”等無關内容的情況,實際使用中應以藝術、文獻領域的權威解釋為準。
《摹搨》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畫畫時候的模仿或者臨摹。它的意思是模仿或者描摹别人的作品、字迹或者風格。
《摹搨》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攵。它一共有16個筆畫。
《摹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起源于《周易.坤》:“孚于嘉沖,沖而縈之,備而不盡,繼之以施。”其中的“沖而縈之”有模仿、摹拟之意,後來衍生出《摹搨》這個詞。
《摹搨》的繁體寫法是「摹搨」。
在古代漢字中,《摹搨》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是「摹寫」,強調的是通過模仿的方式來寫作品。
1. 他喜歡摹搨古人的字迹,以此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
2. 這幅畫是他摹搨我父親的作品,你看,幾乎一模一樣。
摹拟、摹仿、模仿、模拟、描摹、臨摹。
模仿、模拟、仿效。
創作、創新、獨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