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無的意思、得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無的解釋

[whether or not;perhaps;I think] 恐怕,是不是。常和“耶”構成表推測性的疑問句

若輩得無苦貧乎。——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聊齋志異·促織》

詳細解釋

亦作“ 得亡 ”。亦作“行毋”。猶言能不;豈不;莫非。《論語·顔淵》:“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漢書·趙充國傳》:“我告 漢 軍 先零 所在,兵不往擊,久留,得亡效五年時不分别人而并擊我?”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一:“客曰:‘事畢,先生作一事特戲者。’ 玄 曰:‘君得無即欲有所見乎?’乃嗽口中飯,盡變大蜂數百,皆集客身,亦不螫人。” 唐 韓愈 《答胡生書》:“雨不止,薪芻價益高,生遠客,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得無病乎?” 宋 嶽珂 《桯史·吳畏齋謝贽啟》:“屢矣蹉跎,雖粗有少年之志,斐然狂簡,得毋貽小子之嗤?” 元 房祺 《<河汾諸老詩集>後序》:“或曰, 兊齋 雲中 應 人也,吾子列 河 汾 之間,得無附會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無”是一個文言虛詞,主要表示推測或反诘的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該不會”、“莫非”、“恐怕是”或“難道不”。它在古漢語中使用頻繁,尤其在對話和議論中表達委婉的疑問或帶有傾向性的判斷。

詳細釋義:

  1. 表示推測,帶有疑慮或擔心,相當于“該不會”、“莫非”、“恐怕是”:

    • 用于說話人根據某種迹象或情況,推測可能發生了某種(通常是消極或意外的)事情,但不敢完全肯定,語氣較為委婉。
    • 例: “日食飲得無衰乎?”(《戰國策·趙策·觸龍說趙太後》)—— 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 例: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範仲淹《嶽陽樓記》)—— (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恐怕會有所不同吧?
  2. 表示反诘,帶有強調或确認的意味,相當于“難道不”、“怎能不”:

    • 用于反問句中,加強語氣,強調事實或情理必然如此,實際上是一種肯定的表述。
    • 例: “今民生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晏子春秋·内篇雜下》)—— 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偷東西,難道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于偷盜嗎?
    • 例: “反複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成名)反複自己思量,(蟋蟀的叫聲)莫非是提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嗎?(此例更偏向推測,但也帶有“難道不是”的反诘意味)

結構分析: “得無”是由副詞“得”(表示可能、能夠)和否定副詞“無”組合而成的固定結構。其核心語義是表達一種帶有不确定性的否定推測(“恐怕不是沒有...”),引申出上述兩種主要用法。

“得無”是古漢語中表達委婉推測或加強反诘的重要虛詞結構。理解其含義的關鍵在于把握語境:是表達一種小心翼翼的疑慮(推測),還是為了強調某種必然性(反诘)。它在閱讀和理解文言文時經常出現。

引用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得無”是古漢語中的副詞,主要用于表示推測或反問,常見于文言文語境。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得無”讀作dé wú,意為“莫不是”“恐怕是”“該不會”,帶有委婉推測或反問的語氣。它常與疑問詞“耶”搭配,構成推測性疑問句(如“得無……耶?”)。

二、用法與例句

  1. 表推測
    強調對某種情況的猜測,相當于“莫非是”。例如:

    • 《聊齋志異·促織》:“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莫非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嗎?)
    • 《論語·顔淵》:“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做起來困難,說起來能不謹慎嗎?)
  2. 表反問
    通過疑問形式加強肯定或否定,相當于“怎能不”。例如:

    • 《漢書·趙充國傳》:“得亡效五年時不分别人而并擊我?”(怎能不像五年前那樣不分對象一并攻擊我們?)

三、近義詞與辨析

四、常見誤用

部分現代例句(如中“貪得無厭”)中的“得無”是誤拆成語,實際與本文讨論的文言副詞無關,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論語》《聊齋志異》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拉阿唯倍兒被褐懷珠鳔膠冰盞慘綠草菅人命禅草齒頰生香儲蕃初來乍到大寝打樁調平段氏苻朗皁白扶頭格林尼治時間廣廈萬間光應罛罟黑爪火箸湔湔鲛龍精勁機橋祭日課冊夔襄良吏兩性花禮庠鹿蹊名父迷真排雷拍張偏戰平幹搶險侵略瓊劄驅屏認祖歸宗睿算儒林丈人舍近謀遠審讀説本天英田租調詞架訟貼錢停迂聞命無腸弦節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