穽鄂的意思、穽鄂的詳細解釋
穽鄂的解釋
捕野獸的陷坑和籠子。
詞語分解
- 穽的解釋 穽 ǐ 同“阱”。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 鄂的解釋 鄂 è 中國湖北省的别稱。 古同“谔”,正直的話。 古同“愕”,驚訝。 古同“萼”,花托。 邊界:“紛被麗而亡鄂”。 姓。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穽鄂(jǐng 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捕獸用的陷阱和坑穴。具體釋義如下:
-
字義構成與基本含義:
- 穽:古同“阱”,指為捕捉野獸或防禦敵人而挖的深坑、陷坑。《說文解字》釋“阱”為“陷也”。
- 鄂:在此處并非指地名(如湖北省簡稱),而是通“堮”或“愕”,指坑坎的邊緣、界限或棱角。在“穽鄂”一詞中,“鄂”特指陷阱邊緣豎立的尖利物(如削尖的木樁、竹籤等),用以防止落入陷阱的野獸逃脫或增加殺傷力。
- 因此,“穽鄂”合起來,就是指底部為深坑(穽/阱)、邊緣或内部設有尖銳障礙物(鄂)的捕獸裝置。其本質是一種帶有殺傷或禁锢設施的陷阱。
-
文獻依據與用法:
- 該詞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尤以儒家經典注疏中出現。
- 最經典的出處是《周禮·秋官·雍氏》中的記載:“春令為阱擭溝渎之利于民者。”漢代經學大師鄭玄在注釋此句時明确指出:“阱,穿地為塹,所以禦禽獸。其或超逾則陷焉,世謂之陷阱。擭,柞鄂也。堅地阱淺,則設柞鄂于其中。”這裡提到的“柞鄂”即“穽鄂”的異寫或同義詞。
- 唐代學者賈公彥在《周禮疏》中進一步解釋鄭玄的注:“柞鄂者,或以為豎柞于阱中,使獸不能跳出;鄂,謂以尖木為鄂,使獸誤觸而傷。”這清晰地說明了“鄂”在陷阱中的作用。(來源:國學大師網 - 提供《周禮》及鄭玄注、賈公彥疏的查閱)
- 《禮記·中庸》亦有“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的表述,其中“陷阱”與“穽鄂”含義相通。漢代鄭玄注《禮記》時也可能涉及類似解釋(具體注文需查證古籍)。(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提供《禮記》及部分注疏的查閱)
-
詞義引申與象征:
- 由于“穽鄂”是人為設置的、用以捕捉甚至傷害野獸的隱蔽機關,故其引申義可指陰謀、圈套或害人的計謀。落入“穽鄂”意味着陷入危險或被算計的境地。
- 在文學或修辭中,它有時被用來象征潛伏的危險或困境。
“穽鄂”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專指古代捕獵時使用的、帶有尖銳邊緣或内部障礙物的深坑陷阱(阱)。其結構特點是“穽”(深坑)與“鄂”(邊緣尖利物)的結合,目的是有效捕獲或殺傷野獸。該詞主要見于古代典籍(如《周禮》)及其注疏(如鄭玄注、賈公彥疏),後世也偶用于比喻陰謀圈套。
網絡擴展解釋
“穽鄂”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ǐng è,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
指捕獵野獸的兩種工具,即陷坑(穽) 和籠子(鄂),組合後泛指捕獸的陷阱裝置。這一解釋在多個詞典中被統一提及。
-
結構分析
- 穽(上下結構):同“阱”,指地面挖掘的深坑,用于困住野獸。
- 鄂(左右結構):此處指捕獸用的籠子或類似裝置,而非現代常見的“湖北省别稱”或姓氏含義。
補充說明:
- 引證與用法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中。例如:“穽鄂”可描述古代狩獵或防禦野獸的設施,如《漢語大詞典》引證:“捕野獸的陷坑和籠子。”
“穽鄂”是一個描述傳統捕獸工具的組合詞,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場景。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類似詞彙的用法,可查閱權威詞典或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鞭春邊埵秉钺腸荒腹熱常俗鹑褐處斬刺配竄點啛啛喳喳大嘩丹襟到場大義凜然钿翠釣伏渡挽鵝鴨之争番部返觀内照诰書亘古狗拿耗子弘敞畫室回谿阪夾袋人物賤肆健俠季布一諾箕姑九飛空靈烈節靈槎龍兒隆火旄氈碰頭禮僻錯煔煔遷惹起功勸勵入境閏月三善箑脯折耗神姿坍塌鐵離通虔同學剸理萬丈高樓從地起僞托霧扃無妄憂相勝遐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