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鞭春的意思、鞭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鞭春的解釋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口]∶鞭打春牛以示迎春(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門前,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也稱“打春”

詳細解釋

舊俗,州縣于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豐年。也稱“打春”。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立春》:“立春前一日, 開封 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 開封 、 祥符 兩縣,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絶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 宋 吳自牧 《夢粱錄·立春》:“ 臨安 府亦鞭春開宴,而邸第饋遺,則多效内庭焉。”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進春》:“立春日,各省會府州縣衛遵制鞭春。”參見“ 鞭牛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鞭春”是中國古代立春時的重要傳統習俗,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背景:

一、基本定義

“鞭春”又稱“打春”或“鞭春牛”,是舊時立春日舉行的儀式,通過鞭打象征性的“春牛”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一習俗最早可追溯至隋炀帝時期,後盛行于宋、明、清等朝代。

二、儀式形式

  1. 春牛制作:早期用泥土塑牛(稱“土牛”),後期發展為紙紮牛,牛腹中填充糧食、幹果等。
  2. 鞭打過程:立春當日,由地方官員或民衆鞭打春牛,直至牛身破裂,腹中食物散落,衆人争搶以圖吉祥。
  3. 官方參與: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官府會在立春前一日将春牛送入宮廷,次日舉行鞭春儀式。

三、象征意義

四、文化關聯

俗語“好男有毛不鞭春”反映了古代社會觀念:體魄強健的男子無需參與搶糧,暗示家境殷實;而“鞭春”者多為貧苦百姓。這一習俗也衍生出“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的民間訓誡,強調男女應守本分。

五、現代演變

如今,鞭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部分地方會在立春舉辦複原活動,但已脫離實際農耕需求,更多體現文化傳承。

如需了解具體古籍記載或地區差異,可參考《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春》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驅逐寒冷,迎接春天的到來。接下來,我會給你一些關于這個詞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鞭(鞠 + 革):共15個筆畫; 春(日 + 車):共8個筆畫。 來源: 《鞭春》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韓愈的《招百官文》中。在古代,人們通過驅打鞭,給被擊打的東西傳遞春天的氣息,以驅逐寒冷,迎接溫暖的春季。 繁體字: 《鞭春》的繁體字為「鞭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鞭春」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主要的結構和含義仍然保持一緻。 例句: 1. 農民鞭春,希望早日收獲豐收的果實。 2. 人們紛紛慶祝春節,迎接鞭春的到來。 組詞: 與「鞭春」相關的組詞包括「迎春」、「享春」、「春天」、「春季」等。這些詞語都與春季的到來和春天的慶祝有關。 近義詞: 與「鞭春」類似的近義詞有「迎春」、「迎接春天」等。這些詞語都指的是慶祝春季的到來。 反義詞: 與「鞭春」相反的反義詞可以是「驅逐冬季」、「迎接夏季」等。這些詞語表示迎接不同季節的到來。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有其他問題歡迎再次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